活性染料湿短蒸染色
轧染是活性染料重要的染色方式之一,但通常在轧染工艺中,织物经过浸轧染液后都需要进行中间烘干,以利于后续汽蒸或焙烘固色时提高加工速度和减少染料水解,获得高的固色率和色牢度。但是中间烘干也带来许多问题:首先是消耗能源,湿织物烘干时蒸发水分要消耗大量热能;其次在烘干时染料容易发生泳移,产生色差和降低色牢度,染色重现性也变差;此外,浸轧染液后进行烘干,不但增加了一道加工工序,不便于管理,而且干态织物进行汽蒸时,染料和化学品重新要吸水溶解,干态织物吸湿都会放热产生过热现象,对染料上染和固色均不利。因此,进行湿蒸是长期追求的目标。 染色织物湿蒸难度很大。首先湿织物直接汽蒸,由于水分吸热蒸发,使织物升温速度大为减慢,延长了汽蒸固色时间;其次在织物上含有大量水分(通常浸轧后的带液率为60%~70%)时,汽蒸升温过程中,织物上的活性染料会发生大量水解,降低固色率和色牢度。织物上的水分有多种状态,大致可分为纤维吸收水和织物上的自由水两大类。吸收水又可分为化学结合水(主要通过氢键结合在纤维分子链上)或称不冻水(其冰点远低于0℃)和束缚水两类。化学结合水含量不多,与染料反应机率也较少,因为它不能自由运动;吸收水相当多的一部分处于纤维孔道中,纤维孔道很细,这部分水也不易自由流动,与染料的反应速度也较低,称为束缚水。纤维外的自由水一般容易运动,一小部分处在织物纤维间的毛细管中,虽然由于毛细管效应而不易流动,但它的本性和溶液中的水基本相同,而大部分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自由水,它们因自身的重力也可以流动。纤维外的这两种状态的水都容易与染料发生反应,是染料发生水解的主要因素,由于通常湿态汽蒸(或焙烘)时织物含纤维外的自由水分量大,故染料水解速率高。 湿短蒸工艺就是在选用适当的染料和固色碱剂的前提下,采用专用汽蒸设备,使织物尽快升温,织物上的水分从60%~70%很快降到适当水平后,进行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