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料染色
植物染料是从植物的根、叶、树干或果实中取得的。据估计,至少有1000~5000种植物可提取色素。如菖草、紫草、苏木、靛蓝、红花、石榴、冬青、杨梅、柿子、黄栀子、桑、茶等。植物染料原主要用于食品和化妆品着色,我国在近几年也开发了数十种不同来源的植物色素。纺织品染色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用植物色素,至今少数民族地区的蜡染、扎染也还应用天然的植物色素。
一、植物染料的分类及应用
植物染料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化学组成一般可分为: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类、姜黄素类、靛蓝类、蒽醌类、萘醌类、类黄卤酮类等七大类。
天然植物染料色谱七色俱全,但鲜艳明亮不够,不少品种的水洗和气候牢度不够满意,其浓度与色相也不稳定。较满意的植物染料有:姜黄、桅子黄、红花素、槲皮苷、茜草色素、靛蓝、栀子蓝、叶绿素、辣椒红和苏木黑等。
用于丝绸、羊毛等蛋白质纤维染色的植物染料较多,色谱较齐全。而用于纤维素纤维染色的种类不太多,色谱也不齐全,主要染料有靛蓝、栀子蓝、叶绿素、辣椒红、苏木黑、可可色、栀子黄、姜黄和茶叶等。用于合成纤维染色的植物染料种类更少,色谱了也少,着色率较差,虫胶、姜黄和洋葱染料可以对洗涤染色,在弱酸条件下用高温高压(先媒后染)法染色,得色量较好。
二、植物染料的染色
(一)染色方法及工艺流程
植物染料分子结构各不相同,染色方法也不同,蛋白质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染色方法有无媒染染色(桅子黄、桅子蓝)、先染后媒染法染色和先媒后染法染色。对合成纤维有常压染色和高温高压染色。
一般染色工艺流程是:染液制备(植物与水混合煮沸1h左右,提取染液)→染色(染液加热,浸入织物15~30min)→媒染(染色织物浸入媒染浴中30~40min)→水洗→干燥。如直接染可进行多次染色,先媒染后染色的织物上染率较高,先染色后媒染的织物匀染性较好。
(二)染色实例
1.红色类染料 大多数红色色素隐藏在
用茜草染色时,将茜草根加入到30℃温水中,然后放入已预先媒染的毛织物,染液温度缓慢升至100℃,染色1~1.5h后,温度马上降至90℃染色0.5h,定期搅动,当得到所需的颜色后,将织物在染液中冷却,然后在温水、冷水中漂洗、最后脱水、晾干。茜草素在纤维上和媒染剂络合,形成不溶性的金属络合染料。用于棉织物染色时,可得鲜艳的红色。
用黄檗树皮的提取液也可染成粉红色,染色时,将黄檗树皮在水中煮沸60min,提取液冲稀后进行染色,染色后水洗可得粉红色。
用红花也可以染色。将散花在水中浸泡数日,绞出黄水,将草木灰汁于30℃揉入散花中,装入麻袋,绞出提取液,反复4次,收集提取液加入米醋调至pH值7.5左右。将所得溶液,冲稀后加入棉织物染色,于40~50℃染色40min,并慢慢不时加入米醋,染色结束时,pH值在6.5左右。
红色植物染料还有许多,如红甜菜中的甜菜红素,指甲花中的指甲红花色素等。
2.黄色类染料 天然植物中可产生黄色色素的植物数量比其他颜色的色素要多得多。姜黄是天然色素中最鲜艳的一种,它是从姜黄的新根或干根中提取的;黄木犀草是欧洲最主要的天然黄色染料;劳松黄是从一种生长在印度和埃及的植物散沫花中提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