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色 >

活性染料的轧染工艺研究与实践探讨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7日

一。织物准备

活性染料轧一烘_车L一蒸连续染色工艺流程为:浸轧染液一红外预烘一热风烘干和烘筒烘干一浸轧固色液一汽蒸一洗涤(去除残余化学品和水解染料)一烘干

1.1 半成品

半成品必须不含润滑剂、浆料和漂白剂,而且要求白度一致,吸湿性好,pH值中性。织物左、中、右含潮率一致,布面完全冷却。通过渗圈试验可以检查织物的吸湿性。其方法为:用5 dE锡丽翠蓝(SiriusTurquoise)S-FBL溶液滴一滴在织物表面,1~5 S后观察渗圈形状(检验时间视织物而定),如果渗圈形状圆形,表示前处理效果较好;如果渗圈形状不规则,说明前处理效果较差。

1.2 碘/碘化钾溶液检查淀粉浆

用TEGEWA卡评级,共分为9级。织物含淀粉及其衍生物显示深蓝色,织物含淀粉、PVA浆料、上浆剂等显示蓝绿色,其中9级为不含淀粉,6级为染色可接受。

1.3 pH值

染色工艺用水水质要求无色、无味、pH值7~8,硬度(德弗硬度)小于3。~5。(5O~90 mg/kg,USA),化料时一定要用软水。

二。 染料配伍性和芯吸试验

2.1 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

活性染料染色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是提高吸尽率和固色率,最有效方法是在活性染料分子中引入两个异种或同种活性基,即一氯均三嗪基和乙烯砜基。对于用含两个异种活性基和合适的母体染料与连接基组成的新型活性染料来说,除了具有各个组成活性基的特性(如低的酸性水解率、优良的可洗涤性、良好的色牢度和较小的吸尽率与固色率之差)外,还具有这两个不同活性基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产生的新特性,如更好的耐酸性水解和过氧化物洗涤的能力、更高的固色率、更宽的染色温度范围和更好的染色重现性。因此,这类活性染料的产量已占全部染色用活性染料的2/3,已成为棉织物轧染的主体染料。

2.2 染料的配伍性

染料的配伍性是指拼色时一组染料在纤维中扩散的快慢和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大小的差异。其差异小,说明配伍性好;反

之,则配伍性差。染料在染液中的扩散比较迅速,在纤维中的扩散比较缓慢。染料在纤维中的扩散性能是由染料与纤维的性质决定,并随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而变化。分子在染液中运动的自由程度很小,分子间碰撞频繁,扩散速率低。在纤维中,只有那些具有足够动能,以克服这种能阻的染料分子才能从一处向另一处扩散,且扩散更为缓和。染料依靠其自身扩散,通过扩散边界层而到达纤维表面,扩散边界层越厚,染料通过所需时间越长,便会影响染料上染速率,上染速率差异大,就容易产生头尾色差。

2.3 染料比移值

染料比移值(尾)代表染料的亲和力,在轧染染色中决定染料的瞬间上染率,并影响染色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若将织物放入5 g/L染液中60 s后,当染料线与水线基本达到平衡不在延伸,分别测出水线和染料线的高度,由R =a/b,可测算该染料的 若浸渍时染料分离,说明有产生头尾色差的风险。直接性高的染料烘干时染料泳移大,直接性低的染料烘干时染料泳移小。 经实验得知,R 值大,染料亲和力小,染色上染率较低,吸尽慢;R 值小,染料亲和力大,染色上染率较高,吸尽快。选择三原色时, 值越接近,染色稳定性越好。R 值应选择同一区域的染料,或选择相邻区域的染料,不能选择相隔区域的染料。染液浓度的变化规律与所使用染料的比移值(R )直接有关,因此,了解染料比移值对染料浓度的变化非常重要。R 值一般以0.61~0.80为最佳。 值过低(0.40以下),亲和力太大,变化难以控制;R 值过高(大于0.85),则亲和力过小,上染速率太慢。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