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色差原因及解决方法(二)3 结语 影响锦纶染色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设备、工艺、染化料、大小样色差及操作等几方面。生产实践证明,抓好了上述几个环节,可以提高锦纶染色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使小样放样的一次成功率达到90%以上。1 织物规格、工艺流程 1.1 织物规格 42/2x21 124x69 38英寸涤棉卡其 42/2x21 84x64 38英寸涤棉线平布 42x45 110x76 38英寸 47英寸涤棉平布 42x45 133x72 38英寸 47英寸涤棉府绸 21x21 108x58 47英寸涤棉纱卡 21x21 124x69 38英寸涤棉纱卡 23x23 88x64 38英寸涤棉纱平布 1.2 工艺流程 坯布翻缝->烧毛->轧碱汽蒸退煮->热水洗->冷水洗->轧双氧水->汽蒸->热水洗->冷水洗->烘干->丝光->定形->染色->拉幅整理->成品 1.3色差的主要形态 色差主要表现为染色织物左中右色泽、色光不一;正反面色泽、色光不一;批量生产前后色泽、色光不一。 2 色差产生的原因及防止 2.1前处理不当 织物前处理的好坏,对染色的质量影响很大。如退浆的质量,织物煮练后毛效、白度、丝光的效果,定形的程度和布面含碱量等,其中任何一项指标不能做到均匀一致并达到工艺要求,在染色时就会反映出来。就煮练毛效而言,若轧碱浓度、汽蒸温度、汽蒸时间控制不当,就会造成毛效一段高一段低。染色时毛效高的吸液量多,得色深;毛效低的吸液量少,得色浅,染后就会一段深一段浅,形成前后色差。再如白度,由于轧液浓度、轧液率、汽蒸温度、堆置时间等条件的波动,造成织物白度上的差异,而白度不一在染色后必然反映在色光上,严重的就会形成色差。因此,要严格前处理各机台的工艺操作,确保半制品各项理化指标均匀一致
2.2 染料选用不当 由于分散染料的固着曲线不一,在拼色筛选染料时,应尽可能筛选固着曲线接近、配伍性能好的染料拼色,避免因配伍不良造成色光难以控制,形成色差。个别分散染料,如常用的分散红3B,在185℃以后,随着温度上升,其固色率曲线明显偏红,而温度高时红光偏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分散红3B与升华牢度略高而色相同的卡亚隆红BL-SE混合使用。这样在染色过程中,温度升高,卡亚隆BL-SE得色量增大;温度下降,分散红3B得色量增大,起到互补作用,色差现象大为降低。 另外,产地不同,批号不同的染料,色光也有差异,导致染色后色光不符或前后不一致。对此,我们尽可能选用选用同产地、同批号的染料。如果无法办根据用量计算,把不同产地或批号的染料拼混在一起,配成基本色,重新仿样,调整好色光后再生产,防止前后色差。 2.3 轧染机轧车压力控制不当 考虑到分散染料对纤维无直接性,第一个料一般要增浓10%,以防止初开车色浅。料槽加料要用淋喷管,避免单边加料而造成左中右色差。轧槽液面高低要控制一致,以免造成前后色差。对轧车的油路、气路要经常检查,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定期检测左中右的轧余率,以便开车调节时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