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染整技术微胶囊技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应用于无碳复写纸的生产。近年来,已成功地应用于文化用品、医药卫生、农药、液晶检测器件等行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作为无公害的技术,已在染整行业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所谓微胶囊技术,就是将细小的液滴或固体微粒包裹于高分子薄膜中,制成直径很小(500微米以下)的微胶囊,固着到织物上的技术。如将染化料、整理剂等制成微胶囊,固着到织物上,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在外部压力、摩擦、PH值、酶、温度、燃烧等条件刺激下,由于微胶囊的破裂或通过微胶囊壁的扩散作用,使被包裹的染化料或整理剂释放出来,从而达到预期的染整效果。如将含有香料或杀菌剂等药物微胶囊用粘合剂固着到织物上,就赋予织物香味或杀菌等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对于一些不耐洗的药物,利用微胶囊技术,可获得耐洗的效果。
微胶囊由囊心和囊膜两部分组成,其外形呈球形、肾形、谷粒形或其他形状,直径一般在500微米以下。微胶囊是一门新技术,在染整加工中得到了应用,有利于节水、节能,属于环保型的染整技术,故发展很快,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微胶囊染料和涂料的染色与印花
微胶囊染料或涂料是指芯材为染料或颜料的微胶囊,壁材为各种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胶囊大小一般为10~200微米,其形状为球形或多面体。染料类别根据应用对象而定,包括分散、酸性、阳离子、还原、活性及油溶性染料等,也可以是颜料,制造方法主要为相分离法和界面聚合法,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制造。
(1) 多色微粒子的印花。这是一种特殊的多色雪花状花纹的印花方法,采用的染料有分散、酸性、阳离子和活性染料等。由于染料贮存在胶囊中,故在向纤维转移和上染固着后,呈现出微细的雪花颗粒状颜色。采用类似的方法还可制得酸性和碱性染料的微胶囊,可分别用于涤纶、棉、腈纶、锦纶和羊毛等产品上,采用简单的工艺便可获得多色印花效果,并有很好的重现性。若用于双面多色
(2) 微胶囊转移印花。采用微胶囊技术将染料和溶剂制成微胶囊,再加工成转移印花纸,在转移印花时通过压力,高温或热湿的作用,使微胶囊破裂,在溶剂的作用下,使染料转移到织物上并固着在纤维上。该法不仅发挥了溶剂染色温度低、匀染性好、上染速度快等特点,而且溶剂用量少,成本低,加工方便。
(3) 高介电常数染料溶液微胶囊静电染色。使用具有介电性能的壁材(高比电阻的高分子物,如乙烯树脂)将染料颗粒(由高介电常数液体、染料及助剂制成溶液或悬浮体)封闭起来,在静电场的作用下,将染料转移到织物上,以达到染色或印花的目的。但必须使用特殊的方法才能使织物上的染料固着在纤维上,即在封闭成微胶囊之前,先将染料分散在一种具有高介电常数的溶液中,这样可大大提高染料颗粒向电极移动的准确性,从而可获得较清晰的花纹。采用这种染色和印花工艺,不仅工艺简单,精细度高,而且不需要进行后处理,可获得常法不能得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