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水林 东华大学上海
多少年来,传统的染色技术都是在种种助剂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如分散剂、匀染剂、促染剂等。在染色时助剂的用量巨大,染色后它们全部进入水体,是染色工业第一大污染源,造成严重的水体COD、BOD负荷;同时,助剂的增溶作用增加了染料在染色废水中的滞留量,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特别是色度污染;其次,为保证染色品的色牢度达到要求,充分的水洗工艺必不可少,需用大量的净洗剂等一系列水洗助剂,耗水量和水洗工艺的繁复程度远过于染色工序,是染色工业的又一大污染源。过去,这些数量巨大、污染严重的废水或直接排入地面水系,或进行专门的末端处理。且不说这种末端处理所需附加费用巨大,染色企业难以承受,实际上目前的末端处理鲜有真正达标的,不少是靠用清水稀释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这实际上是对地表水系的隐性污染,导致地表水质严重恶化,是目前无法克服的一大难题。多少年来,染色科技工作者围绕节水问题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小浴比染色、非水溶剂染色、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等。20世纪90年代,东华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利用微胶囊的独特性能,研究开发不需助剂的分散染料染色技术。至本世纪初,先后获得数个发明专利[1-4],还有2个专利尚在申请中,初步形成了一套分散染料对涤纶等合成纤维的无助剂、免水洗染色新工艺。该工艺达到了真正的清洁染色要求。近5年来先后有汉斯公司、无极公司的加盟和投入,许多家染厂的协助试验,已成功地解决了产业化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初步完成了中试生产试验。本文介绍的清洁染色技术是把纯分散染料微胶囊化,再用来对涤纶纤维或织物进行染色。该技术利用了微胶囊的缓释和隔离作用,完全取代通常染色工艺中使用的分散剂、匀染剂等一切助剂。由于免除了助剂的使用,增溶作用不存在,染浴中存在的染料很少,纤维表面也仅存在不多于单分子吸附层的染料分子。染色结束后纤维表面浮色极少,染浴排液经简单过滤即可用于一般织物的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