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奶蛋白纤维的问世与发展 牛奶蛋白纤维是以牛乳作为基本原料,经过脱水、脱油、脱脂、分离、提纯,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线形大分子结构的乳酪蛋白,再与合成大分子聚丙烯腈或聚乙烯醇高聚物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分子之间的共混、交联、接枝或醛化制备成纺丝原液,通过湿法纺丝工艺成纤、固化、牵伸、干燥、卷曲、定型、短纤维切断(长丝卷绕)而成的;它是一种有别于天然纤维、再生蛋白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新型蛋白纤维——又称之为“半合成再生蛋白纤维”。 追溯牛奶纤维的研究与发展历史,源自于1935年意大利的SNIA公司和英国的Coutaulds公司从牛奶乳酪中提炼的纯蛋白纤维。当时的目的是为了人工制造出更精美、更高档的仿真丝纤维(Exquisitely Sike-like)。由于牛乳的含固量仅有11.4%,水分占到88.6%;而固体成分中8.1%是无脂乳,3.3%是脂肪;而无脂乳固体又包括蛋白质2.9%、聚乳醛糖4.5%,其余是纤维素和无机物。由此可见,仅利用2.9%的蛋白质作为制取牛奶纤维的原料成本很高,而制造的纤维性能与天然真丝相比差距很大,强度太低,没有使用价值。直到1956年,随着合成纤维的产生和发展,日本东洋纺发明了用牛乳蛋白溶液与丙烯腈聚合物共混、共聚、接枝的方法,开发了类似于真丝结构的新型牛奶长丝,于1969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商品名为“Chino”,产品定位于手术缝合线,现在已经停产转向。 我国是60年代开始研究牛奶纤维的。当时,对蛋白质接枝共聚的各项研究工作是出于对合成纤维的改性、废料的综合利用,希望制取一种优于合成纤维的手感,改善合成纤维性能的仿真丝纤维。由于制造纤维的工艺复杂,技术条件有限,国家食品供应紧缺,更不能采用牛奶乳作为蛋白质纤维的原料再生制造纤维而被淡化。直到9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