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剥色技术的发展
早在20世纪上半叶国外就有人研究剥色剂【1】,三四十年代有报道的剥色剂主要有十六烷基苄基二甲胺盐酸盐、保险粉或雕白粉、葡萄糖、废糖蜜、亚硫酸钠、甲醛等物质;七八十年代有碱金属亚硫酸盐和氧化锌或可溶性的锌盐、以甲胺为基质的剥色剂、次氯酸钠、亚氯酸钠。九十年代发展较快,主要报道有高锰酸盐处理织物;以相对量为7?3的焦亚硫酸与亚硫酸钠混合作为剥色剂;后来又将酶技术应用到了剥色领域,利用双氧水或氧气氧化待剥色织物,再用过氧化酶或氧化酶分别与双氧水或氧气作用;1995年报道了用二羟甲基亚丙基脲,1,2,3,4-丁烷四甲酸先处理织物,再用柠檬酸处理,最后用氯化物或三乙醇胺盐酸盐作为补加剂对织物进行剥色的方法;1998年推出以甲脒亚磺酸和至少一种还原糖作剥色剂,并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作扩散剂的剥色方法。2000年,美国罗门哈斯公司在国内首次推出了ColorStripTM系统,该系统属于一种双组分一浴法的还原剥色系统。
化学剥色剂主要有两类,即还原性剥色剂和氧化性剥色剂。前者常用的有保险粉、雕白粉,后者最常用的是双氧水和次氯酸钠。随着染整技术的发展,一些配合剥色剂使用的剥色油也层出不穷,一般为粘稠液体,主要成分为表面活性剂,目前的剥色工艺经常会加入剥色油以提高剥色效果。2剥色在纤维定性定量中的应用
2.1需要剥色的情况
在纤维定性定量检测中,需要剥色的情况主要有:
棉/麻或羊毛/羊绒混纺织物用显微投影法做定量分析时,需要对不同纤维计数,计数准确的前提是正确分辨种类,相比浅色或无色的织物,深色织物在显微镜下直接定性会变得困难一些,需要进行剥色处理。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一般采用甲酸/氯化锌将再生纤维素纤维溶解,粘胶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溶解后会变成粘胶状液体,溶解后织物上的染料散落到粘胶状液体中,粘胶包覆染料使染料聚集,不易进行过滤,所以用甲酸/氯化锌溶解再生纤维素纤维时一定要进行剥色,有研究【2】表明剥色前后的测试结果差异较大,剥色处理后平行试验结果良好,平行试验差异小于1%,且与实际投料比接近程度好。类似的原因,羊毛/桑蚕丝混纺织物定量时一般用75%硫酸溶解桑蚕丝,而桑蚕丝含有丝胶,溶解后也会变成粘胶状液体而包覆染料,因此羊毛/桑蚕丝深色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也要进行剥色。
2.2剥色方法的选择
2.2.1常用的方法
碱性保险粉法是最常用的剥色方法。保险粉化学名为连二亚硫酸钠,易溶,pH值=10时最为稳定,还原能力很强,对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和不溶性偶氮染料、酸性染料等均有较好的还原效果。其剥色原理是通过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发色体系而达到褪色或消色的目的,如偶氮结构的染料,其偶氮基可被还原成氨基而不能发色。在试验中其pH的调节可以采用柠檬酸三钠、焦磷酸钠、烧碱等。以柠檬酸三钠为例,加人适量柠檬酸三钠,使溶液pH值接近于10,然后放人已预热至95℃的水浴锅中,倒人适量保险粉,同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加热至试样明显褪色为止,一般加热20min-30min即可【3】。保险粉法属于还原剥色法,对纤维的损伤较小,应用范围广,一般剥色优选碱性保险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