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染色工艺过程
浸轧液含有分散染料、分散剂、渗透剂、防泳移剂等。染料颗粒要特别匀细,渗透性及分散稳定性要好。二浸二轧,室温,涤棉混纺织物轧余率一般为50%-60%,压力要匀,轧槽应小,染液不能分层,更换要快。烘干要均匀,以防止泳移产生。焙烘固色(热熔)的温度根据染料升华牢度来选择,一般为180-220℃,时间2-1min。焙烘后吹冷风或用冷水辊降温至50℃以下,落布,后处理(水洗及还原洗)。
(2)染色工艺条件分析
1.润湿剂或渗透剂的使用
为了获得好的染色效果,可在染浴中加入适量的润湿剂。润湿剂可以排除织物中的空气,有利于染料渗透到织物内部。润湿剂用量合理、用法得当,对染料的气化、转移和固着是不会有显著影响的。但润湿剂的加入并不一定增加吸液率,而事实上往往会降低吸液率,所以润湿剂的使用量应尽可能地少,若织物前处理充分,可不加润湿剂。用量一般不超过5g/L,使用时最好稀释后加入,润湿剂不能起泡太多,不能抑制染料的上染,否则将引起染色疵病。
泳移现象及防止
染色产品烘干时由于受热不匀,水分不规则地汽化,将引起染料沿着水分蒸发的方向移动(包括垂直泳移和平行泳移),从而产生阴阳面,前后、左中右色差等染色不匀疵病,这就是染料的泳移现象。由于分散染料颗粒对涤纶缺乏亲和力,因此,烘干时很容易发生泳移现象。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泳移的产生:
采用合理的烘干方式。织物浸轧后不宜立刻采用接触式(烘筒)烘干,应先采用非接触式烘干方式,升温不宜过快,烘干要均匀。最常用的是红外线预烘和热风烘
提高浸轧效果,减少带液率。对涤棉混纺织物来说,带液率降低到20%-30%后,不会发生明显的泳移。
加入适量的防泳移剂。防泳移剂一般为高分子物,包括天然高分子物和合成高分子物。不同结构的防泳移剂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织物浸轧烘干时,防泳移剂吸附染料颗粒,在防泳移剂大分子上松散地聚集着许多染料颗粒。另外,防泳移剂使染液粘度增加,形成一种凝胶体,当织物烘干时,染料不容易沿水分蒸发方向移动,最后残留的自由水分完全清除后,在织物上留下一层连续而透明的薄膜,从而降低染料的泳移。而且高温热熔固色时,染料从薄膜中以气相形式向外逸散,不会由于防泳移剂的加入而影响上染。但防泳移剂用量太多,则会降低固色率,所以用量要合适,使得既能防止泳移,又不降低得色量,其用量与染料用量及防泳移剂种类有关,一般合成防泳移剂用量为10-20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