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江
1 前言 毛织物匹染产品的色差问题,一直是消费市场上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近年来,市场对匹染产品色差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服装厂的订货合同、产品出口合同,客商对色差问题十分挑剔,目前市场上对匹染产品匹与匹之间色差的要求基本上达到4级以上,同匹布匹头、匹尾及坯布两边色差则需达到4~5级。这些要求远远超出了部颁标准的要求,不得不引起染整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需要我们从技术上、管理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匹染产品的色差,确保匹染产品的色差(包括色泽)符合客商和市场的要求。本文就匹染产品的色差控制途径和控制方法简要阐述如下。
2 保证同原料纱批不同品种、不同原料纱批同品种染同一色号时色泽的一致性 相同的原料不同的品种染同一色号,色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品种纱批不同时染同一色号,色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通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与羊毛纤维和纱线的粗细有关,纤维和纱线的粗细与染料的上染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相同的染色处方,相同的染色工艺条件下,纤维和纱线越细,染出的色泽越浅;反之则颜色越深。 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宋心远教授[1]认为:不同的纤维其线密度(即单位长度的重量)有较大的差异,而纤维的线密度又影响纤维对染料的吸附,影响纤维的显色性能。纤维的线密度越小,纤维的半径越小,染料对纤维越易染透,纤维的线密度越小,纤维的比表面积越大,吸附染料的速度和能力越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吸附更多的染料。纤维的线密度越小,纤维的比表面积越大,纤维对可见光的反射越强,入射到纤维内的光强度就越弱,染料选择吸收光的量就越少,纤维反射出的有色光就越弱,纤维上的颜色就越浅,其显色性就差。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纤维要达到相同的表观颜色深度,纤维上需要的染料浓度与纤维的线密度存在以下关系: 式中:K/S代表表观颜色深度,C1、C2代表纤维1、纤维2达到相同表观颜色深度所需的
3 选择重现性比较优越的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