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染色工艺制定过程中,总是遵循着染色时间按所生产色泽深浅而定的规矩。染深浓色时,染色时间长、助剂多、助剂分次加入。染浅色时,染色时间短,助剂少,不分次或少分次加入。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近几年来,以前比较少见的颜色,现在都成了普通色。外商、客户来样基本上每单都有,比如:浅米色、浅灰色、石头色、浅卡其色等。为此本人也走访了不少厂家,染色工艺都很近似。都认为这几个色谱比较难以掌握,染色中有色花和色光不准现象。我们通过长期探索,在棉针织物的染色工艺上进行不断试验,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染浅色工艺,基本杜绝了色花、色差现象,提高了产品质量。现总结如下:
误区之一 “染色时间按色泽深浅而定,染浅色、染色时间短。”其实,染色时间不应按所生产色泽的深浅而定。而应该按着染料的性能、上染率、染料的饱和度而定。染料不会因染浅色而提高上染速率,加快饱和度。而是按照它自身的性能、规律运行。如果在染色上染速率加快的敏感时间段完成染色,很容易造成染色不匀和色差现象。如果在染料上染速率加快的敏感时间段过后,达到饱和,再有一个稳定期,让棉纤维与染料不再反应(或被动反应),这时棉纤维极易获得匀染性和透染性,获得稳定的色光、降低色差现象。
误区之二 “由于浅色助剂用量少,容易引起忽视,加上多年的染色习惯,认为染色时助剂的使用没有必要像深色一样多次加入”。其实,染色助剂的加入时间和次数,不应按助剂的多少而定。而应按染料与助剂性能,棉纤维与染料、助剂的反应交换的速率而定。色泽越浅越易染花。其原因就是:染料在助剂和温度的作用下,反应速率加快与棉纤维发生剧烈的反应,短时间内在棉纤维上吸附和固着。造成坯布上染不匀,形成色斑,造成色花现象。如果助剂分批加入,使染料与坯布反应交换时速率很平和,不会产生瞬间高峰。就像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排队依次入座位,就不会发生拥挤现象一样,稳定安
工艺制定 从工艺技术上考虑,色泽浓的产品,尽可能用小浴比染色。匀染度要求较高的浅色通常采用大浴比染色。
工艺配方(以浅米色、浅灰色为实例)
浅米色: 常温黄EF-R 0.24% 常温红EF-6B 0.062% 常温深兰EF-2G 0.023% 加强粉 10% 类碱 5% 浴比 1:14 温度 室温—60℃ 时间 90min
浅灰色: 常温黄M-3RE 0.34% 常温红M-3BE 0.266% 常温深兰M-2GE 0.183% 加强粉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