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色 >

半制品带碱对染色的不良影响分析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6日

吴金石 周凉仙

一、 前言随着现今对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用水成本的逐步上涨,棉等纤维素纤维织物在染色前、后整理前较易发生半制品坯布上的带碱现象,甚至在染成品上布面PH值8以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超过了9;其中连续式长车轧染生产线的又比间歇式浸染方式更为频发。染色后、后处理前的半制品坯布带碱现象,会对后处理、后整理方面的较多助剂品种产生较大的不良作用,有时还很深远(如对一些不耐碱水解的活性染料染色的纺织成品,数个月后仍会由于布面带碱而发生风印等退变色问题)。因住往在后处理、后整理时疵病才显露出来,这就给查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带来困难,容易产生误导误判,而把注意力一味地集中在后处理、后整理助剂等方面。二、 对一些后处理助剂带来的影响后处理泛指染色工序完成后的水洗、皂洗、固色(或交链剂处理)等工序内容。对于活性染料的染色来说,须经皂洗充分地把浮色去除以后,才能显露出稳定的真正的染色色泽。固色是为提升色牢度等内在质量指标而所采取的,虽然某些固色剂会对色相色光产生一定的偏移,但这应在放样工作时预先给予掌控,而增加色牢度是固色的第一目的。 然而,一些常用的重要的固色剂、交链剂品种,大都最为适宜的工作浴pH值在5~6.5的弱酸性,在碱性介质中,PH值越高则效果越差,到一定碱度后甚至会有沉淀物析出。不良的工作浴条件,将得不到应有的作用效果,使色牢度等指标不能得到满意的提升。此时,即使提高固色剂或交链剂的用量,牢度的提升并不呈现同步,故也就失去了增加助剂用量的意义。三、 对后整理方面一些助剂的影响后整理为染整工程三大环节中的最后一环,它对于纺织品功能拓展、作用延伸、档次提升等意义重大。后整理上的一些重要助剂品种,如有机硅类柔软剂、免烫树脂整理剂等,也与固色剂、交联剂类助剂有相类似情况,也需要在弱酸性的工作浴中进行处理才比较适宜。有所不同的是,有机硅类柔软剂忌讳所在的,并不是碱剂能直接破坏

使纤维柔软的硅油,而是对乳化了的柔软剂能产生破乳作用。纯有机硅油并不能直接在纺织品上使用,故要用乳化的方法,制成硅油含量一般在10~15%的乳化液(或微乳液),才能成为真正可供使用的商品柔软剂。 碱剂对乳化了的柔软剂能产生破乳性,使乳化剂失效而析出硅油,随着时间的推进,分离和析出的硅油点,经多次再聚集,而形成直径较大,肉眼可辨的油滴,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漂油现象。这些分离析出的硅油,沾污到织物上后,便将形成大小不一的油斑油点疵病。更为严重的是,有机硅油与纤维结合坚牢,使这类疵病的剥除和回修相当困难,故对此只有防重于治,才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另在后整理中占有重要一席的免烫整理树脂中,在使用时多需要酸性催化条件,故保证轧槽工作浴的PH值在规定范围,也就具有相当的关键性。 后整理的各种项目,基本上都采用轧车浸轧的连续方式,它的优点是效率高、速度快,并且有几乎接近于百分之百的原料利用率。若半制品坯布带碱,则会对轧槽中的工作浴产生累积影响,使工作液的pH值逐渐上升。所以,往往在起始刚开车时并无问题,经过2000~3000m后,逐浙出现问题,并越来越严重,这对于缺乏现场经验的来说,容易产生错觉而误判。仅从表面现象出发,单从助剂上去找原因,不但使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最终一头雾水。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