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石、周凉仙 潘欢晔
一、前言 在液流、喷射、卷染等间歇法染色方式的大生产中,缸差、批量性色差等问题,一直是发生频率高,预防复杂性大的染色通病;对于它们的预防,应属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与染化料的选择及其质量监管、打样放样的水平及其理念、工艺设计的合理性等技术层面上的基础问题以外,也与挡车操作、称料计量、设备运行状态等车间一线的现场管理密切相关,但同时还又与调度和配缸、排缸等生产计划管理,亦也紧相关联。 通常,对于前二个方面,都很为被注目和看重,投入的力量和管理上的力度,也往往很大。而对于后一个方面,则有不少人对该岗位专业要求上的背景及其深度,并不十分清晰,甚至于片面地认为这工作只是下达具体的生产任务。反映到指导调度和配缸的原则,是追求满缸满塞(在一些新办企业中尤甚)。然而也正是该一方面在层次、深度上的不够到位,使之前二个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常被功亏一篑,尤使缸差问题在某一些染整企业中似乎成了一个防不胜防的难点。若未认识到这需要多方面和多方位来系统地共同协调配合,在追究其原因到底在那里时,会让各相关方面的主管人员,均一头雾水地道不明其所以然。所以缸差问题的反映,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染整企业整体素质水平的反映。二、毛坯布的批次管理与前准备工作 染整系加工性质的生产,但为很重要的承前启后之中间环节。它提升和赋予纺织品档次、品位及其崭新的面貌,但也最易在染整后集中暴露出包含前道的纺与织在内的、潜在和综合性的质量上之问题。 对于单一的染整企业来说,毛坯布的织造(包括用纱)等前环节上的品质,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首先各不同品种、产地、季节的棉、麻、羊毛、真丝等天然纤维,和各不同品牌、产地、生产批次批号的涤、锦、腈等合成纤维,粘胶、醋纤、大豆等再生纤维,都会因各自原料等方面的因素,使染料的上色率产生差异,甚至于连色光上也会有差异,从而导致色差的发生。因此,规范的织厂通常都会按照纱、线、丝等原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