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丝光生产线
众所周知﹐丝光是在给以张力的条件下﹐用氢氧化钠对棉进行处理的工艺﹐氢氧化钠浓度为28-32°Bé(约270-330g/L)。在无张力条件下﹐采用较低的氢氧化钠浓度(<24°Bé)处理﹐通常可用于提高织物的可染性。丝光能改变棉纤维的大分子结构﹔原纤间溶胀﹐因而改变微晶分布的取向度﹐改进纤维的内表面结构﹔提高染化料的可及度(约提高可染性25%)﹔增加纤维强度﹐纤维变得更有光泽。后者是由于经丝光后纤维的横截面从典型的椭圆形和带有一胞腔﹐转变成圆形﹐且相应地具有更大的光反射能力。 1 影响丝光效果的参数 丝光工艺特别受到以下参数的影响﹕ (1) 碱液浓度﹔ (2) 温度﹔ (3) 反应时间﹔ (4) 织物张力。 John Mercer最早发现了溶胀的最佳碱液温度为15-20℃﹐要求反应时间为50’S左右﹐这就是所谓的冷丝光。除此之外﹐通过提高丝光温度至60℃左右的热丝光﹐可以加速溶胀过程﹐获得更好的均匀度和尺寸稳定性。由于冷丝光可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溶胀效果﹐因此常常与热丝光组合使用。热丝光的另一个优点是设计的生产线较短﹐这是由于缩短溶胀时间﹐从而降低投资成本所致。机械工程设计诸如辊筒排列和张力链应与织物的张力参数有关﹐由于织物浸轧烧碱而强烈收缩﹐借助恰当的机械部件可以防止这种收缩。对于一个完美的丝光生产线﹐即从浸轧碱液到稳定作用﹐以及通过水洗去除织物的浓碱的操作过程中﹐控制织物的长度和宽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稳定作用阶段的烧碱浓度下降至40g/kg织物以下时﹐才能进入标准水洗装置中进行最后的水洗﹐达到中性。 2 湿布浸轧工艺丝光工艺通常以湿布轧液加工方式进行。 经其它前处理工序﹐诸如退浆﹑煮练﹐且不必中间干燥以湿态进入丝光生产线的浸轧阶段。在浸轧碱液时会存在部分浴液交换﹐织物上带有的水分会对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