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漂白
适于中低档织物漂白,由于环保因素,正逐渐由过氧化氢替代。
1、次氯酸钠漂白性质及漂白原理。
(1)次氯酸钠性质:分子式为NaCIO,无色或淡黄色带刺激性气味液体,俗称漂白水,漂白过程简称氯漂。当次氯酸钠溶液pH值大于9时,溶液中主要含NaCIO,此时溶液较稳定;当溶液9≥pH≥5时,溶液中HCIO(次氯酸)含量增加,稳定性下降;当pH<5,溶液中CI2含量增加,HCIO(次氯酸)含量不断下降,溶液稳定性继续下降。
多数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对次氯酸有催化作用,能加速次氯酸钠分解,并使纤维造成严重损伤,以铁钴镍的化合物最强烈。其次是铜,因此漂白设备不能用铁制容器,漂液中不能含铁质。
(2)漂白原理:漂白成分主要是HCIO、CI2,在碱性范围内主要是HCIO,
2、次氯酸漂白工艺条件
(1)溶液pH值:pH=7时,漂白速率较快,但纤维聚合度较低,纤维损伤严重;当pH=9-11之间时,棉纤维损伤较小,漂白速率较慢;当pH>11时,漂白速率慢,生产效率下降。
纤维素氧化潜在损伤测定:将漂后织物经1g/L烧碱溶液沸煮1h后,测其强力显著下降,说明潜在损伤严重,不宜在中性溶液中漂白。
次氯酸钠pH值在9-11时为宜,漂白过程中漂液pH会逐渐下降,因此,对连续轧漂来讲,应通过不断补充新鲜漂液稳定pH值。对淋漂和浸漂来讲,应适当加入碱剂,如纯碱、小苏打、水玻璃等作为缓冲剂,防止漂液pH值下降,损伤纤维。
(2)漂液温度:当溶液pH=11时,温度每升高10℃,漂白速率增加2.3倍,纤维损伤速率提高2.7倍。一般选择20-30℃;温度超过35℃纤维损伤严重,夏季气温较高应适当减低漂液浓度,缩短漂白时间。
(3)漂液浓度:一般来说,轧漂可将有效氯浓度维持在1-3g/L,绳状漂白为1-2g/L,平幅为1.5-3g/L;淋漂和浸漂为0.5-1.5g/L。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纤维损伤加剧。
(4)漂白时间
(5)脱氯:脱氯不及时,残留氯会造成织物强力下降和泛黄。常用脱氯剂有硫代硫酸纳(大苏打)、硫酸、双氧水。一般工厂选用硫酸脱氯。
3、次氯酸漂白工艺(以连续轧漂为例)
工艺流程:水洗→浸轧漂液→堆置→水洗→酸洗→堆置→水洗→脱氯→水洗
工艺处方及条件:见下表
主要工艺流程 | 项目 | 棉布 | ||
薄织物 | 厚织物 | |||
浸轧漂液 | 有效氯浓度 (g/L) | 绳状 | 0.8-1.5 | 1.5-2.5 |
平幅 | 1.5-2.0 | 2.0-3.0 | ||
pH值 | 9.5-10.5 | 9.5-10.5 | ||
浸轧漂液 | 温度℃ | 20-30 | 20-30 | |
轧余率(%) | 绳状 | 10-130 | 110-130 | |
平幅 | 80-90 | 80-90 | ||
堆置 | 时间(min) | 绳状 | 40-60 | 40-60 |
平幅 | 40-50 | 40-50 | ||
酸洗 | H2SO4(g/L) | 绳状 | 1-3 | 1-3 |
平幅 | 2-3 | 2-3 | ||
堆置 | 时间(min) | 绳状 | 10-15 | 10-15 |
平幅 | 10-15 | 10-15 | ||
脱氯 | Na2S2O3浓度(g/L) | 0-2 | 0-2 | |
< 度℃ | 30-40 | 30-40 |
队漂白要求较高的复漂织物,第二次漂液浓度应较初漂浓度较低,可降低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