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光过程包含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因此棉织物的丝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烧碱与天然纤维素(纤维素I)作用,生成碱纤维素。碱纤维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加成化合物Cell-OH·NaOH ,另一种是醇化合物 Cell-ONa 。 醇化合物生成条件相当苛刻,碱浓度必须在500g/L以上,通常在丝光条件下难以达到,一般以生成加成化合物为主。不论哪一种类型,它们都极不稳定,经水洗易水解成水合纤维素,再经脱水烘干即成为丝光纤维素(纤维素II)。整个丝光过程,纤维素变化可用下式变化:棉纤维在浓烧碱作用下生成碱纤维素,并使纤维发生不可逆的剧烈溶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钠离子体积小,不仅能进入纤维的无定形区,而且还能进入纤维的部分结晶区;同时钠离子又是一个水化能力很强的离子,1mol钠离子可水化66mol的水。钠离子周围有较多的水分子,形成很厚的水化层。当钠离子进入纤维内部并与纤维结合时,大量的水分也被带入,因而引起纤维的剧烈溶胀。一般来说,随着碱液浓度的提高,与纤维素结合的钠离子数增多,水化程度提高,因而纤维的溶胀程度也相应增大。当烧碱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水全部以水化状态存在,此时若再继续提高烧碱浓度,对每个钠离子来说,能结合到的水分子数量有减少的倾向,即钠离子的水化层变薄,因而纤维溶胀程度反而减少。由于棉纤维在浓碱溶液中发生剧烈溶胀,从而使棉纤维的形态发生变化。表现在棉纤维上的螺旋状扭曲消失,经向收缩,横向增大,其特有的腰子形截面增大而变圆,胞腔趋向消失。同时也使棉纤维的微结构发生变化,晶区减少,无定形区增多,定向度有所提高。由于棉纤维结构、形态的变化,使纤维的物理化学特性也相应改变,呈现出优良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