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洋,杨文芳(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160)
0 前言 导致毛织物毡缩的主要原因是羊毛鳞片层结构引起的定向摩擦效应(DFE)和羊毛的弹性特点。因此,防止毛织物毡缩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如何减小定向摩擦效应和改变羊毛固有弹性。归纳起来有破坏羊毛的鳞片层和使聚合物沉积于纤维表面两方面,前者称为“减法”处理,后者称为“加法”处理。其中,又以减法加工为主要生产方法,如中性氯化法、TCCA(三氯异氰脲酸)法、DCCA(二氯异氰脲酸)法和NaCl0+阻滞剂法。但是所有的氯化法防毡缩都会产生毒性较大的含卤有机副产物(AOX)。当这些副产物排放时,会对饮用水构成一定威胁。 寻求环保的无氯工艺来处理羊毛是一发展趋势。现已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无氯丝光工艺主要是高锰酸钾法和蛋白酶法。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强,对鳞片层有一定的去除能力,但该方法极容易对羊毛造成损伤,且会在羊毛纤维上形成褐色二氧化锰沉积物,必须用还原剂去除,且还原洗涤必须彻底,否则残存在纤维内部的正二价锰离子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再度产生二氧化锰沉淀。这种方法成本消耗较大,处理后羊毛不宜染浅色,且不容易控制。而蛋白酶法还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工艺体系,主要是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有待提高,工艺技术有待优化。因此,羊毛的无氯丝光防缩技术目前还不成熟。 过氧乙酸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漂白剂,可替代次氯酸钠。它的分解产物仅为醋酸和氧,对环境无不利影响。它是一种非常容易制备的工业化学试剂,可以安全地运用于加工过程中。从氧化能力上看,作为次氯酸钠盐的替代物,过氧乙酸具有较高的氧化电位(O.986 V)。所以过氧乙酸很可能对羊毛防缩处理有较好的效果旧1。本试验通过测试羊毛的过氧乙酸防缩丝光处理效果,探讨过氧乙酸的防缩丝光工艺,以及中性盐(硫酸钠)的浓度和铜离子等因素对防缩效果的影响。
1 试验1.1仪器、设备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