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谷仓(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
1.8.3丝光工艺及设备的发展 近年来,丝光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丝光机的改进 ①布铗丝光机布铗丝光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烧碱对纤维的溶胀时间过短,在张力状态下去碱困难。经实践,解决方案是把布铗丝光机改成直辊→布铗→直辊。织物轧碱后先经数对(一般为5—6对)直辊的浸碱槽,以延长纤维的溶胀时间;再通过绷布辊和二道轧车(同原先布铗丝光机),然后经热淡碱预洗(碱浓度为80 g/L)后进入布铗扩幅,并加强冲淋吸措施。织物出布铗经轧车后要求布面带碱量<6%,然后经5~6对直辊去碱槽、一套去碱蒸箱和二格平洗槽,将织物上的烧碱洗净。改造后的丝光机具有下列优点:第一,延长了碱对纤维的渗透和溶胀时问;第二,进布铗前增加了热淡碱预洗,不仅降低了织物带碱量,还使布身柔软,更有利于扩幅;第三,织物出布铗后再经直辊去碱槽不会起皱,解决了原来织物直接进入去碱蒸箱容易产生皱条的隐患。 ②直辊丝光机由于直辊丝光机不能控制纬向缩水率,故在浸碱后进入稳定区之前需加装各种扩幅装置,如微扩幅机构(适合经密较大织物)及金属针板拉幅装置,控制超喂2%~4%(适合经密较小织物),可生产各类织物。这样可使落布门幅增宽,对降低纬向缩水率十分有利。 (2)松堆丝光 由已故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陶乃杰教授在1990年代研发的松堆丝光工艺和设备,其第一道工序为织物浸轧碱液后不经绷布辊筒而直接落布,进入能容纳500—1 000m织物的大容布器内。在松堆状态下,碱液可很好地渗透入纤维内,并保证碱与纤维的作用时问在5 min以上,使纤维充分溶胀,达到既透又匀的丝光效果。第二道工序为织物进入轧槽浸轧碱液后,经6—8只绷布辊简,再进入两辊小轧车(通过调节与前面碱槽轧辊之间的线速度来控制织物的张力,使织物能恢复到收缩前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