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印花 >

凸版印花主要制作方法

来源:中国印花网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5日

  雕版漏印

  春秋战国之交,在采用雕刻凸版印花的同时,还有一种被今人称作"型版"之一的雕刻漏版在应用中。型版漏印,指的是在不同质的版材上按设计图案挖空,雕刻成透空的漏版,将漏版置于承印物──织物或墙壁之上,用刮板或刷子施墨(染料)进行印刷的工艺方法,属孔版印刷范畴,是当今丝网印刷的前身和最早采用的印刷术。

  雕版印花雕版印花

  1978~1979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贵溪县渔塘公社仙岩一带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群中,发掘出200余件文物,其中有几块印有银白色花纹的深棕色苎麻布,就是用漏版印刷的。同时还出土了两块刮浆板。刮浆板为平面长方形(25×20厘米),板薄,柄短,断面为楔形。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型版印刷文物。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时期漏印在织物上的彩色图案,这些印花织物,质地精美,印制淳厚、细腻,有的三色套印,已是工艺精巧、印制精良的型版印刷品了。

  为中国在西汉时期以前已经有了孔版印刷术的又一实物证据。这种孔版印刷术的印版是手工雕刻的,首先用于被称作"夹缬"的织物印刷。夹缬术自西汉以来,历经东汉、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应用日广。其工艺方法是:"按照设计的图案,在木板或浸过油的硬纸上(按:早期夹缬术用的漏版当是木板或用皮革、绸帛浸过油漆之后制作而成)进行雕刻镂空制成漏版,然后进行印刷。印刷时,在镂空的地方涂刷染料或色浆,除去镂空版,花纹便显示出来[吴淑生、田自秉着《中国染织史》第1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夹缬工艺到北魏时已有了相当大的生产规模。据说北魏孝明帝时(公元六世纪初),河南荥阳有一个郑云,曾用印有紫色花纹的丝绸四百匹向当时的官府行贿,弄到一个安州刺史的官衔。这些花绸是用镂空版印花法加工制成的。"吴淑生、田自秉着《中国染织史》第1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织物印刷中的夹缬术,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工艺方法,即按照设计图案,雕刻成两块完全相同的漏版,将需印染的布夹在两块漏版的中间,然后进行染色。这种方法与前面介绍的、仅用一块漏版进行印刷的方法不同。客观上,前者属于一般的孔版漏印,后者才是始于秦汉而盛于隋唐的夹缬印花。夹缬印花于秦汉之后,迅速发展,隋唐时期已极为盛行。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印花丝织物上已有不闭合的小圆圈花样分析,可以认为唐代已出现加了筛网的型版印花,这是今日丝网印刷的前驱,为丝网印刷的发明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织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而又广泛应用着的。在纸发明和广为应用之前,印刷术首先用于织物印刷是必然的。我们可以把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型版(包括凸版和漏版)印花看成是印刷术的雏形。正是这种雏形中的印刷术,为完善印刷术创造了物质的和技术的条件。

  现代的新印花技术:滚筒印花、压花、烫花、转移印花等等也都是在模板印花技术的原理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上一页[1][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