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
1.1材料
粘胶短纤维:规格1.67 dtex×38 mm,湿断裂强度1.18 cN/dtex,湿模量7.00 cN/dtex(南京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实验试剂:丁烷四羧酸(BTCA),化学纯,常州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次磷酸钠、无水亚硫酸钠(Na2SO3),均为分析纯,上海试一厂;氢氧化钠,分析纯,上海文昊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醋酸钙,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主要实验设备:电动均匀轧车(台湾Rapid公司制);XQ-1纤维强伸度仪(中国纺织大学制);NEXUS-67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制)。
1.2粘胶纤维交联处理实验步骤
脱硫(25 g/l Na2SO3溶液,75℃,1 h)→水洗→三浸三轧[w(BTCA):w(次磷酸钠)恒定,轧余率为120%]→烘干至恒重(45℃)→交联→水洗→烘干(45℃)→平衡2天(相对湿度65%、温度20℃)。
1.3 BTCA交联处理后粘胶纤维上羧基量测定
[4-5]实验步骤:称取1 g剪成粉末状的粘胶纤维试样(精确至0.01g)浸在新配制的0.01mol/L的醋酸钙溶液中,在8℃下恒温放置2 h,然后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
计算方法:假定经BTCA处理后交联前纤维上的羧基量为C1,交联后纤维上的羧基量为C2,交联水洗后纤维上的羧基量为C3,未交联粘胶纤维中含有的羧基量为C0;交联水洗后粘胶纤维中残留的羧基量(mmol/g纤维)=C3-C0,酯键量(mmol/g纤维)=C1-C2,总的参与酯化反应的羧基量(mmol/g纤维)=C1-C2+C3-C0,-COOH转化率(%)=(C1-C2)/(C1-C2+C3-C0)×100%。
1.4性能测试
断裂拉伸:按国家标准GB/T16256—1996进行测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首先将交联后的粘胶纤维用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处理,使得粘胶纤维上的羧基转换为羧酸根阴离子,然后烘干,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制样,光谱扫描范围为400~4000 cm-1。
[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