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大豆蛋白纤维具有良好的亲肤性和优良的功能性,但它和许多再生纤维一样有一定局限性。大豆纤维的组成是植物蛋白质和聚乙烯醇,其中植物蛋白质仅占总量的20%,聚乙烯醇则占总量的80%左右。聚乙烯醇会使大豆蛋白纤维的色泽变浅,同时影响它的服用性能。此外,大豆纤维耐热性差,容易发黄和变粘,且在碱性条件下纤维也容易受损变软,加之纤维的天然色素难以去除,使染色难度增加;而纤维加工中的缩甲醛化处理所残留的游离甲醛也使它的环保生态效果受到影响。
将大豆纤维与苎麻纤维按一定比例混纺,可以改善织物的质感和外观,使两种纤维在物理性能上取长补短,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苎麻纤维刚性强而产生的刺痒感,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还可提高纺织品的服用耐久性。混纺前后纱线的横截面和纵向形态见图l。大豆纤维与苎麻纤维混纺后,染整加工难度随之增加。首先是各组成纤维对碱剂、氧化剂、还原剂、湿热和干热等敏感程度不同,在染整加工时易造成纤维
大豆纤维横截面大豆纱纵向苎麻纤维横截面麻纱纵向
混纺纱横截面混纺纱纵问
图1大豆蛋白纤维和苎麻纤维混纺前后的横截面和纵向
损伤和黄变、强力下降,且各纤维的收缩率不同,从而影响成品织物的外观和质量指标,并增加工艺控制的难度;其次,大豆蛋白纤维呈米黄色,这种可能源白豆粕的色素及二醛类交联剂与聚乙烯醇和大豆中氨基酸等反应物所致的发色色素极难去除,漂白难度很大。本文对大豆纤维/苎麻混纺织物漂白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低温漂白处理工艺的可行性。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主要药品及仪器
材料18.45 tex/2纯大豆纤维纱线和33.33 tex/2纯苎麻纱线(绍兴县三和新世纪纱线面料开发公司),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织制成袜筒;12.5 tex/2大豆纤维/苎麻(70/30)混纺纱线(上海毛麻纺织研究所),由芜湖万和羊毛衫厂制成横机针织物。
药品纤维素酶(上海杰能科有限公司)、SKD-301煮炼
仪器SF600电脑测色配色仪(美国Datacolor公司)、光学显微镜(Nikon公司)、H5KS TEST EQUIP-MENT单纱强力测试仪(HOUNSFIIELD公司)、Rapid染色机(台湾瑞比公司)、Y-25012常温染样机(上海龙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SB-II白度计(温州仪器仪表有限公司)、顶破强力试验仪Y631(常州第二纺织机械厂)等。
1.2试验方法
1.2.1碱精练工艺/g·L-1
NaOH 15
Na2C03 4
温度/℃90
浴比1:20
时间/h 2
工艺曲线
1.2.2酶处理工艺
(1)纤维素酶处理/g·L-1
杰能科纤维素酶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FC适量
pH值(醋酸调节)5
浴比1:15
温度/℃45~55
时间/min 45
工艺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