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酶处理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4.2.1、先酶处理后染色
表4、5中的ΔE提供总的色差数据,结合L(亮 暗)、A(红 绿)和B(黄 蓝)值的变化,即Δa值为正偏红、负偏绿;Δb值为正偏黄、负偏蓝。棉织物经酶处理后染色,随染料浓度增加,K/S值增大,但上染率或固色率减小。直接染料染色的棉织物,当染料浓度为0.5%时,上染率最大;浓度为1.5%时,鲜艳度值和色差值最大。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染料浓度为1.5%时,固色率最大,色差值最小。染料浓度变化对染色牢度的影响不大,但浓度过高时,湿摩擦牢度偏低。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纤维素酶处理对纤维素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纤维素分子结构发生变化。酶处理主要是切断纤维素分子链,每次反应只在一端分子链上增加一个还原性潜在醛基,其他基团变化不大。
(2)纤维素纤维超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后,引起染色性能的变化。纤维素酶首先在无定形区发生催化水解作用对结晶区也可从表面开始反应,一些酶还可以使结晶区不断形成微隙,逐步深入进行催化水解。随酶用量的增加这种作用不断加强,分子链段水解后被去除,无定形区减小,染料可及度降低,引起染料的吸附量减少。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