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应用历史
生物用于麻类脱胶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也就是把苎麻直接浸入水中,利用水和麻皮上网络的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的同时,分解除去麻纤维上胶质物以达到脱胶的目的。
到上世纪50年代,对麻类浸解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离具有脱胶能力的微生物及其酶。1958年AE.M.M提出利用果胶酶进行麻类(如亚麻、大麻、苎麻)的脱胶;60年代以后,对于果胶酶的研究逐渐深入;1972年第1次报道产生果胶酶的微生物或果胶酶制剂在脱胶工业中加以利用;1973年根据果胶酶的作用机理将果胶酶分为两大类,即果胶酯酶和解聚酶;1990年,分离到一株产果胶裂解酶的芽孢杆菌,对苎麻脱胶作出了很大贡献[1]。与此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麻类织物性能的进一步追求,应运而生了麻类织物生物整理技术,如酶洗、酶退浆、精练、漂白、废液处理、生物软麻、改性。
2.2、可应用的酶
麻类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与棉纤维同属于天然纤维素纤维,所不同的是麻纤维的非纤维素成分(统称胶质)含量高。胶质内又含有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等多种物质,纺织用麻纤维即是指从原麻中脱去部分或几乎全部胶质而分离出纤维。因此,决定在麻纺织品加工过程中目前可以利用的生物酶有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以及漆酶等。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