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福
1 历史回顾 众所周知,棉练漂是染整加工中耗能耗水量最大,排污最多的加工过程,也是奠定印染成品质量的关键,资深的印染一作者无不重视棉的前处理加工,一定要把前处理做好做实,要求过得硬,方能碓保最终产品质量,减少后续加工的麻烦利同修,是节约总加工成本的有效手段。可是时过境迁,现在不少印染厂不重视前处理加工,认为晶种变化多,批量小,加工费低廉,因而片面追求降低成本,节约用料,选用低价助剂,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结果是后续加工疵病多,回修率高,造成总成本反而增加的恶性循环,屡见不鲜。 同顾棉练漂前处理的演变历程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讲起,五十年代初及以前,棉机织布是用淀粉上浆的,五十年代初期,棉机织布是先经烧碱或盐酸浸轧堆置进行碱退浆或酸退浆,绳洗后进入煮布锅用强碱性的烧碱,渗透剂的煮练液于130℃高温高压下绳状煮练1-2h,洗涤后再进入煮布锅进行第二次煮练,洗后进行次氯酸钠漂白,漂布有时漂两次。半制晶质量:毛效8~10cm,白度72~76%,退浆率95%左右,无棉籽壳,加工质量稳定。但加工工序长,产量低,布伸长率高,劳动强度大,为此,在五十年代中后期,便研制连续式的棉布练漂机与工艺,开始使用连续式的绳状和平幅的J型汽蒸箱和履带式蒸箱,用两只各蒸1h的蒸箱进行两次汽蒸煮练以取代煮布锅煮练,五十年代后期,见于氯漂织物易泛黄,漂后强力损失大,当时还未提及AOX问题,开始使用双氧水漂白,持久白度好,强力损失较氯漂小。双氧水必须在高温下漂白,相应地开发了双氧水汽蒸漂白机,与煮练机连续进行煮练和漂白,因双氧水去杂效果好,所以只需一次汽蒸煮练,冼涤后再经双氧水汽蒸漂白,这个工艺一直沿用到今,现被练漂一次汽蒸练漂法逐渐取代,五十年代底到入十年代初,见于圆外推行亚氯酸钠漂白,我国也及时研究亚氯酸钠漂白工艺,弧制造了相应的设备,一时间相当流行,亚氯酸钠是在汽蒸条件酸性下进行漂白的,白度高于氧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