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技术在我国有着古老而绵长的历史,早在六朝、唐宋时期就有了五色夹缬罗裙的记载。据历史考证,现今常见的染色工艺如扎染、蜡染和纺织品印花等都起源于中国。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活性染料的发展极为迅速,被大量应用到印花工艺中。我国也先后开发、生产了较为成熟的几大类如X型,K型,KN型,M型,KE 型,KP型等高固色率、色谱齐全的活性染料。本文就影响活性染料印花质量的因素和常见的疵病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活性染料印花的工艺流程
坯布—翻缝割—退煮漂—烘干—印花—蒸化—水洗—后整理
2.前处理工序对印花质量的影响
2.1漂白工序
为了提高棉织物印花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在印花之前一般都要进行前处理,主要是漂白工序,目的是去除织物上的色素,提高织物的白度或色泽鲜艳度,同时也可去除织物上残留的其它杂质如棉籽壳、蜡质等。
前处理工序中漂液的酸碱性、温度、时间、浓度和稳定剂,都会对棉织物的白度一致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要严格控制工艺条件。
2.2冷轧堆工艺
实践中发现用冷轧堆工艺处理后的棉等半制品毛效不高,如用冷轧堆工艺处理的棉织物,使用进口高效煮练剂毛效达10cm左右,而用国产某些煮练剂毛效为7~8cm。7~8cm的毛效对普通织物印花是可行的,但不利于生产高档印染产品。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