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色 >

大豆蛋白纤维结构特性对染色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7日

弱酸性染料在蛋白质纤维上染色深度由深到浅的顺序为:羊绒>羊毛>蚕丝>大豆蛋白纤维。大豆蛋白纤维上的上染率最低,这与纤维中极性氨基酸含量有关。三种蛋白质纤维极性氨基酸含量(%)比较如下:

① 羟基氨基酸:蚕丝(28.01)>羊毛(21.45)>大豆蛋白纤维(12.64);

② 碱性氨基酸:羊毛(35.27)>大豆纤维(3.50)>蚕丝(1.67);

③酸性氨基酸:羊毛(21.06)>大豆纤维(8.0)>蚕丝(3.47)。

弱酸性染料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时,上染率与蛋白质纤维中的碱性氨基酸和羟基氨基酸(主要是酪氨酸)含量有关,大豆蛋白纤维中这两类氨基酸总量远小于羊毛和蚕丝,故得色量最低,相对深度最浅,此外,上染率还与大豆蛋白纤维较高分子取向度等因素有关。

酸性染料因染色均匀,遮盖性良好,透染性优异,染后光泽、亮度基本接近活性染料,且染色工艺简单,手感柔软,得色量高,同时具有染液吸尽率高,染色残液清晰,废水排放量少等优点,成为大豆蛋白纤维的常用染料,但染料成本较高。

(2)中性络合染料

中性染料的上染性与直接染料相似,但由于分子较大,渗透性和遮盖力较差,需改进染色工艺条件提高遮盖性,得色量与弱酸性染料基本相同,光泽、手感仅次于活性染料、弱酸性染料,色牢度良好,但染料成本较高,水洗牢度较差。

(3)Lanaset染料

由于Lanaset染料是改良型中性及活性的复合染料,更适宜多基团特性的大豆蛋白纤维染色。它有优良的匀染及透染的染色效果,且废水排放量少,但染色深度和染色鲜艳度较染羊毛织物差得多,而且耐洗色牢度较差,染料成本较高,要获得大豆蛋白织物深浓、鲜艳、坚牢的染色效果,其染色工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通常在染色生产中,一般中、浅色大部分采用经济的活性染料染色,只有个别色泽如深玫红、深紫红、乌黑等选择Lanaset染料。

1.1.4 分散染料

分散染料也可以对大豆蛋白纤维染色。分散染料对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深度大于羊毛和羊绒,但是分散染料在大豆蛋白纤维上的染色牢度及其在纤维中的分布状态目前仍需要进行检测。分散染料对蛋白质纤维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亲合性,部分染料也可染深浓色,大豆蛋白溶液在纺丝前经过适当的化学修饰,也可能增加对分散染料的亲和性。

因此,大豆蛋白纤维对含羟基、氨基较多的高温型分散染料有一定上染性。通过分散染料对大豆蛋白纤维提升性能试验可知,偶合组分具有两个羟基的偶氮分散染料(如Diacelliton红玉3B和Terasil棕3R),因容易与大豆蛋白纤维发生氢键作用而具有较好的染深性能。含两个羟基两个氨基蒽醌结构的分散蓝2BLN和含一个羟基一个甲氧基双偶氮结构的分散橙E—GFL的染深色性也较好,而其它染料,无论是偶氮苯和偶氮杂环,还是蒽醌结构的染料,染深色性能均较差。

2 结论

大豆蛋白纤维可用直接、酸性、活性、中性和分散染料染色,所选择的几类染料对大豆蛋白纤维都有一定的上染能力。其中直接染料、酸性染料上染率高,适合染深色品种,染色牢度较差,需经固色处理。活性染料和分散染料的上染率较低,染色牢度较好,适合染中、浅色品种。活性染料应选择双活性基的类型,以提高固色率。分散染料应选择分子结构大、极性基团多的高温型染料。中性染料在大豆蛋白纤维上具有较好的移染性能,可通过高温移染和延长染色时间提高其染色均匀性。对中性染料和分散染料品种及工艺条件选择,有待进一步探讨。
 

<<上一页[1][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