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织物成品的色差是毛纺企业常见质量问题之一,对毛纺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有较大的影响.为解决毛织物染色色差问题,通过对样品在打样拼色、染色、蒸纱和染整后整理加工过程和成品中产生色差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了色差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产生色差的关键生产工序和质量控制点,提出了具体改进染色色差质量的管理措施和控制方法.
关键词:毛织物;色差;染色;染料助剂;质量控制
毛织物属于高档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品色差影响了产品的外观和服用性能.预防和控制色差并使其保持质量的稳定,一直是毛纺织企业和染整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随着消费者对服装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现代服装制衣企业对面料越来越严格的质量要求,市场对毛纺织企业染色产品的色差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染色色差是毛纺织企业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主要有产品的原样色差、批差及匹差、左右色差和头尾色差等.导致染色成品布产生色差的因素较多,要将色差严格控制在客户要求的质量范围之内,且长期保持稳定,涉及到生产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管理和质量控制.本文从染色色差主要影响因素入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质量控制方法,使毛织物的色差能够控制在客户要求的质量范围之内.
1·色差产生的主要原因[1]
1.1打样拼色
纺织企业散毛染色和毛条染色产品居多,匹染产品比例较低,其中混色及花并纱产品占相当比例.同时,毛织物加工工艺流程较长,技术要求高,特别是后整理工序色光变化较大.因此,打样拼色、放大样、对样工作有较大难度,稍有不慎容易产生成品原样色差、前后色差等.
1.2染料和助剂
染料和助剂对色差形成有较大影响,散染和条染产品使用染料的牢度直接影响到蒸纱和后整理加工过程中的色光变化;染料的匀染性、移染性、配伍性对匹染产品的缸差、匹差产生一定的影响;染色助剂的性能对染色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助剂质量差,性能不稳定,将会导致染色色光变化大,质量不稳定.
1.3染色
染色工序是织物染整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也是纤维和织物色差体现较集中的工序;纤维和织物产生色差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依据生产实践,大致可分为染液配制、染色工艺条件和设备性能.
1.3.1染液配制[2]
染液配制由称料和化料组成,其中配制染液时称料和化料的准确性,以及化料操作的规范化,对织物原样色差、前后色差的影响十分明显.实际生产中存在的称量仪器使用误差,称料、化料时的操作误差,染料的回潮率不一致,所拼染料力份不足,以及同一货单所用染料生产批号不一致等,都会造成染色毛织物的色光变化和色差.
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染料的回潮吸湿问题往往被忽视.染料中的添加剂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较高时,吸湿现象较为严重.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这样的染料用于拼色,对染色织物的色光、色泽深度影响较大;同时因染料绝对使用量相对减少,纤维或织物染色后易出现前后色差和色光不符等现象.
1.3.2染色工艺
正确执行染色工艺是保证染色质量的关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因操作原因,染色工艺不能严格执行,例如升温过快或过慢、保温时间不一、pH值忽高忽低、浴比不准确等,常常造成染色毛织物的色光变化和色差,严重时还会产生色花疵点.
1.3.3染色设备
染色机水泵磨损泵压不足、花篮滚筒运转不平稳、气阀漏气及水阀漏水、自动控制装置失效等是染色毛织物色光变化和色差产生的重要原因;企业中使用老式染色机,由于缺少自动控制装置,染色过程完全依赖人工操作,更容易产生缸差和批差.
1.4蒸纱和后整理
蒸纱工序的温度、时间、真空度、毛纱回潮、蒸汽压力波动等对蒸纱后色光变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后整理工序对织物色光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使用染料的牢度较差,染色毛织物经煮呢、罐蒸及蒸呢、烫呢等整理后,色光、深浅会有较大的变化;在后整理拉幅烘干、热定形过程中温度对热敏染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另外,在柔软、抗静电、拒水拒油、防污等功能性整理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整理剂和助剂,会使染色毛织物的色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解决措施和控制方法
实际生产中,在加强现场管理和强化操作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纤维和织物染色时产生色差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出以下解决措施和控制方法.
2.1合理选择染料、助剂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