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沈淦清
我国山羊毛绒、驼毛绒、兔毛绒、牦牛毛绒等动物纤维,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其中山羊绒已成为毛织品的珍品,牦牛绒由于具有质轻、柔软、滑糯、弹性好和保暖性、吸湿性好等性能,制品高档华贵,与山羊绒性能近似,亦已被列为高档原料。但牦牛绒多为黑色、黑褐色,少有白色,只能染制深暗色,不利于染制出需要的鲜艳色泽或浅色,使其在纺织业中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开发应用这部分宝贵的资源,如何解决好牦牛绒脱色问题,就成为重要课题。
1 牦牛绒的天然色素和漂白理论1.1 纤维结构 牦牛绒由鳞片层和皮质层组成,少数有点状髓质层,鳞片呈环状,包复在毛干上,开张角度较小,愈接近底部愈贴附在毛干上,鳞片边缘比较整齐光滑,覆盖间距离较大,毛干根尖差异较小故均匀。牦牛绒具有颜色是由于其皮质细胞壁中分布有色素颗粒,这些色素颗粒因为外披磷脂-甾醇双分子层膜,内部结构也含大量磷脂-甾醇双分子层膜,它们作为载体,色素物质镶嵌其上,再者因牦牛绒纤维结构紧密稳定,色素颗粒尺寸大,而且含量高,因而色素的稳定性较高,一般不易漂白[1]。1.2 漂白理论 在漂白体系中有催化剂存在时H2O2分解释放出具有活泼氧化作用成分,可使色素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颜色。对H2O2的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物质,主要是一些金属离子,其中损伤纤维最小、有效的色素漂白金属催化剂为Fe2+盐。鉴于色素中含有大量的二羧酸,因此Fe2+主要与色素结合,其次才能被角蛋白吸附,而且,Fe2+与色素之间的交键比与角蛋白之间的交键要强的多,因此如果在吸附处理后作必要的清洗,除去多余的Fe2+,则由于色素周围Fe2+的催化作用,使H2O2加速分解,放出活性成分,直接作用于色素,从而既达到脱色的目的,又能使毛纤维不受到强烈的氧化损伤。
2 实验原料与方法2.1 原料 ①国产分梳牦牛绒 ②药剂:双氧水,硫酸亚铁,无水碳酸钠,金鱼洗涤
3 结果与讨论3.1 预媒工艺的确定3.1.1 预媒时FeSO4用量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Fe2+对H2O2漂白起催化作用,但Fe2+除了与色素形成螯合物外,同时还易被纤维表面所吸附,当其浓度过高时,多余的Fe2+促进了溶液中H2O2的分解消耗,故白度下降,同时还会损伤纤维,所以催化剂浓度不宜太高。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