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色 >

九种致癌染料剥色工艺的优化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6日

A、C.I.直接黑38;B、C.I.酸性红26;C、C.I.直接红28;D、C.I.直接蓝6;E、C.I.碱性紫14;F、C.I.碱性红9;G、C.I.分散蓝1;H、C.I.分散黄3;I、C.I.分散橙11。(下同)

从图2中可以看出,N,N-二甲基乙酰铵(DMAC)对九种致癌染料有很强的剥色效果,但由于它会溶解聚丙烯腈使得溶液变粘稠,因此不能被用来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乙醇胺对九种致癌染料也有很好的剥色效果,但由于它是强碱性溶剂,会损坏色谱柱,因而也不适合用作液相色谱分析。二甲苯仅对分散染料有剥色效果,对水溶性的阴离子或阳离子染料基本没有剥色能力。甲醇对九种致癌染料的剥色效果比异丙醇和正丁醇的剥色效果显著,且它也比较适合用来进行色谱分析。综合考虑所有剥色剂的剥色性能及色谱分析适用性后,我们选择甲醇作为在本实验的剥色剂。 

2.2超声波功率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实验使用三种功率水平(100、250、500 W)的超声波对九种致癌染料染色织物进行剥色效果分析。如图3所示,分散染料及阳离子染料在超声功率为100 W时的剥色率较高,而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在超声功率为500 W时的剥色率较高。

实验条件:剥色剂10 mL,超声处理温度70℃。这主要是因为穴蚀现象产生的微气泡和瞬时高温会引起涤纶纤维的再取向,微小气泡爆裂所产生的局部高压也会破坏染料与聚酯纤维间的氢键结合力,使得分散染料从涤纶织物上更容易被剥离下来。对于水溶性染料而言,穴蚀效应主要发生在织物与剥色剂的动态边界层之间,这时不断破裂的小气泡会引起纤维表面与剥色剂间染料浓度梯度的剧烈变化,使得水溶性染料很容易被剥离下来。综合三者的剥色效果,我们选择100 W的超声波功率进行实验。

2.3超声波处理温度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考虑到甲醇的沸点在64.5℃左右,我们选用50℃和70℃来比较不同状态下甲醇对剥色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在pH=7的中性条件下,70℃的超声波水浴得到的九种致癌染料的剥色效果要优于使用50℃的剥色效果,见图4。实验结果说明,当甲醇处于沸腾状态时更有利于染料从纺织品上剥离,这是因为沸腾的甲醇会使纤维剧烈溶胀,同时也增加了纱线与静止边界层间液体的扰动,从而加速了染料分子的扩散离解。

实验条件:剥色剂10 mL,超声处理pH=7,超声功率100 W。

2.4超声时间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实验条件:剥色剂10 mL,超声处理时pH=7,超声处理温度70℃,超声功率100 W。

图5显示的是在不同的超声处理时间(30、45、60分钟)下的剥色效果,观察发现超声处理30分钟后,九种致癌染料都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剥色效果。某些染料在超声处理较长时间后剥色效果反而变差,原因可能是因为解离下来的染料在超声波振荡下又重新与纤维结合而重新上染,因此,选择30分钟作为超声处理时间比较理想。  

2 .5 pH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实验选用的三个不同水平的pH值(5,7,9)进行对比研究。图6表明分散染料和阳离子染料在酸性条件下的剥色率较高,而在碱性条件下,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的剥色效果较好。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