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前处理 >

新型前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2日

郑贵玲,鲁强

0 前言 目前染整厂家采用的前处理工艺大多是传统的氧漂工艺,通过加入烧碱、精练剂、渗透剂、稳定剂、双氧水等使纱线获得较为满意的毛效与白度,由于温度高碱性大且助剂种类多,使纤维脆损,造成强力低、手感差、能耗大等弊端。传统的酶工艺,虽能获得较高的强力,但白度较低。鉴于比,试验研究高白度、高强力的低温低碱新型前处理工艺极有必要。

1、工艺对比 1.1流程对比传统氧漂工艺流程长,反应时间长,氧化漂白童,水洗去碱的次数多,耗水量大,需要有酸中和步骤,相应的中和剂、水、电、汽等能源消耗增大;传统的纤维素酶工艺,需要有失活等步骤,流程综合用时搪长。不利于推广:新犁低温低碱前处理工艺,既不用酸中和步骤,也不用失活步骤,流程简短,相应的用时、人工、中和剂、水、电、汽大大节省。 1.2助剂比较传统的氧漂前处理工艺,助剂种类多,反应时间长,棉纤维受烧碱与双氧水的影响,聚合度下降配,造成纤维脆损,导致强力降低。传统纤维素酶工艺助剂用量多,综合用时较长,处理效果不及新型低温低碱工艺。新型低温低碱工艺,助剂数量少且不使用烧碱,减少烧碱对强力的损伤。 1.3温度、时间比较 传统氧漂前处理工艺,反应温度在100℃以上,且反应时间长,高温高碱浴中烧碱、双氧水对纤维起脆损作用,对纱线强力降低明显,中和步骤与漂白分两浴进行,造成综合用时延长。传统纤维素酶工艺,反应温度低,但失活步骤与酶处理分两浴进行,工艺繁琐,延长综合用时。新型低温低碱工艺一浴完成,反应温度低,综合用时短,节能降耗明显。 1.4机理介绍 1.4.1传统氧漂工艺 在高温强碱(100~110℃,pH10~11)环境下,双氧水在烧碱的作用下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有效去除各类色素与杂质,能够引起纤维聚合度下降,造成纤维脆损,纱线强力下降。 1.4.2传统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主要作用于纤维素,使纤维中的天然杂质及微小纤维发生分解

,达到去杂的效果,因存在对纤维素改基因的争议,在此不多赘述。 1.4.3新型低温低碱工艺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