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色 >

活性染料染羊毛低温染色工艺的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摘要:文章讨论了羊毛纤维在低温条件下(85~95℃),用α-溴代丙烯酰胺型毛用活性Lanasol染料染色应用的性能,主要研究了助剂、pH值、固色时间对低温染色工艺中染料上染百分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anasol活性染料本身在常规染色中工艺简单,上染百分率较好,在低温染色实验中,经过改变助剂等参数并优化工艺后,使羊毛纤维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由于使用的染色温度较低,羊毛纤维在染色后单纤断裂强力也得到改善;而且,通过助剂的优化,染色后纤维的牢度也得到提升。

关键词:Lanasol染料;活性染料;羊毛;低温染色

羊毛纤维的染色加工多在大浴比沸煮条件下进行,既不利于节约能源,也不利于保持羊毛的优良品质,经过高温沸煮处理,羊毛损伤较大且失重现象较为明显,而采用较低温度染色则能对天然纤维的损伤有所改善,失重现象也可减缓,还可以节约能源,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1—3]。

目前,大部分的羊毛染色采用酸性染料,但酸性染料,特别是匀染性酸性染料染色的湿处理牢度差,酸性媒介染料则存在染色色泽萎暗,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问题,有的已禁用的酸性染料会分解出致癌芳胺,且含重金属,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染色后的废水过滤排放问题也难以处理。羊毛用活性染料染色具有色泽鲜艳,色谱齐全,使用方便和使用性强的优点。

通过实验和计算,目前较为推广的是助剂在羊毛低温染色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低温助剂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进行实验。

1·实验

1.1材料、药品及仪器

羊毛散纤维;Lanasol红6G、Lanasol蓝3G、Lanasol黄4G、Albegal B 40%(汽巴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表面活性剂M(AR,宝鸡天泽化工有限公司)、无水硫酸钠(AR,天津市天力化工有限公司)、冰乙酸(AR,西安市化学试剂厂)、硫酸铵(AR,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无水碳酸钠(AR,天津市红岩化学试剂厂);FA2004精密电子天平(上海恒升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H-2型电热恒温水锅(北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10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北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制造厂)、SF300测色配色仪(思维士电脑科技公司)、YG004E型单纤拉伸断裂仪(宁波纺织仪器厂)、Y5718型摩擦测试仪(温州纺织仪器厂)。

1.2染色实验

采用Lanasol红6G作为标准染料上染织物,进而对低温染色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优化工艺后[4—8],采用三原色对羊毛散纤维染色和常规工艺染色试样进行比较。

1.2.1常规染色工艺

工艺处方如表1所示。染色工艺曲线如图1所示。

后处理工艺:固色水洗(纯碱质量浓度2 g/L,80℃×15 min)→皂洗(皂洗剂用量1%(owf),75℃×10 min)→水洗(70℃×10 min)。

1.2.2低温染色工艺

选择常规染色的助剂Albegal B,将其和表面活性剂M复配成低温染色助剂,并优化其用量,用于低温染色。染色工艺曲线见图2。工艺处方见表2。

后处理工艺:固色水洗(纯碱质量浓度2 g/L,80℃×15 min)→皂洗(皂洗剂用量1%(owf),75℃×10 min)→水洗(70℃×10 min)。

选择Lanasol红6G染料得出优化工艺的各参数用量,然后推广至三原色,与常规工艺染色后试样作对比分析。

1.3测试指标

1.3.1上染百分率的测定

将染料配制成一定浓度,并稀释成标准染液,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尽量保证使最大吸光度在0.2~0.8之间[9]。在最大吸光度下,得出染液的最大吸收波长。

在标准染液下最大吸收波长处,待染色过程结束后分别测定染色残液和标准染液的吸光度。

1.3.2固色率的测定

用722S型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得固色后处理染液残液、皂洗液以及水洗液在其标准染液下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

1.3.3 K/S值的测定

使用Data Colour SF300型思维士电脑测色仪测定,在织物上任取10个点,采用D65光源测定常规工艺和助剂处理工艺染色样品的表观得色深度K/S值[10]。

1.3.4色牢度的测定

耐摩擦色牢度按GB/T 3920—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中规定的方法测试,然后用GB 250—1995《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进行评级。

2·结果与讨论

2.1染料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将各染料稀释到一定浓度后,确定在不同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后,最大吸光度对应波长,即其最大吸收波长。

将Lanasol红6G、Lanasol蓝3G、Lanasol黄4G,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染液,保证用分光光度计能测定出要求范围内数值。

根据多次实验,最后测定Lanasol系列染料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红6G 502 nm,蓝3G 560 nm,黄4G 398 nm。

2.2低温染色对上染百分率的影响

2.2.1低温助剂制备

选用常规助剂Albegal B和表面活性剂M复配,作为新的低温染色助剂。将其用于低温染色试样,和常规染色试样做对比,得出助剂最佳配比为40%Albegal B∶表面活性剂M为2∶1,用量为1%(owf)时上染百分率较高。而且,选用优化的复配助剂后低温染色上染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染色。

由于在Lanasol染料低温染色中,浅色和深色的助剂用量不同,故优化助剂用量需分别进行。

2.2.2低温助剂用量对浅色系纤维的影响

选用染料为Lanasol红6G,用量1%(owf),助剂浓度为40%,进行染色。低温助剂用量对浅色素纤维上染百分率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上染浅色时,当低温助剂的用量为1.9%(owf)时,染料的上染百分率最高,这是因为Lanasol染料为带有溴代丙烯酰胺活性基的毛用活性染料,在染色条件下,毛用活性染料与羊毛的氨基酸发生反应。染料分子结构上带有亲水的酰胺基,使其在水溶液中有良好的水溶性,当染料溶于水中后,由于染料分子(或离子)之间的氢键和范德华力,可使染料发生不同程度的聚集。加入低温复配助剂之后,在表面活性剂M的增溶及与染料分子间的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下,可以有效地避免染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染料的聚集,有利于染料分子以单分子或离子状态上染。上述作用加快了染料分子向纤维内部的渗透、扩散和固着,明显提高了上染百分率。另外,由于低温助剂Albegal B对染料具有一定的匀染作用,因此能得到良好的布面表观色深效果和匀染性。从表3还可以看出,助剂用量在0.5%~1.2%(owf)范围内,用量为0.9%(owf)时,上染百分率有一个波峰,之后随助剂的用量增多上染百分率反而下降;助剂用量在1.5%~2.2%(owf)范围内时,也出现和前面相同的现象,用量为1.9%(owf)时,上染百分率有一个波峰。当助剂用量为0.9%和1.9%(owf)时,上染百分率相差不多,考虑到节约能源等各项因素,上染浅色系纤维时助剂最佳用量为0.9%(owf)。

2.2.3低温助剂用量对深色系纤维的影响

选用染料为Lanasol红6G,用量4%(owf),助剂浓度为40%,对纤维上染深色。低温助剂用量对深色系纤维上染百分率的影响见表4。

由于染深色系纤维助剂的用量理论上大于浅色系纤维用量,故优化助剂用量的范围应选定大于上染浅色纤维助剂的用量。而且根据表3上染浅色系纤维时的数据可推测,由于助剂具有两亲结构,上染百分率可能随着助剂的用量逐渐增大,上染百分率会出现反复波动的情况。所以,设置助剂用量范围1.5%~2.2%(owf),然后对纤维采用用量4%(owf)的染料进行染色后,可以看出,助剂用量为2.0%(owf)时,上染百分率最高。

2.2.4醋酸用量对浅色系纤维的影响

常规的浅色系纤维染色工艺中,一般需加醋酸用量为0.6%~0.8%(owf)。在低温浅色系纤维染色工艺中,保证pH值在6~7范围的情况下,略微调节醋酸用量,使Lanasol红上染百分率达到最佳效果。醋酸用量对浅色系纤维上染百分率和纤维断裂强力的影响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随着醋酸用量的增大,上染百分率逐渐提高,在1.2%(owf)和1.3%(owf)时,上染百分率和染色表观深度K/S值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其强力有明显下降,故染浅色系纤维选用醋酸用量宜为1.2%(owf)。

2.2.5醋酸用量对深色系纤维的影响

在低温深色系纤维染色工艺中,保证pH值在4~5范围的情况下,调节醋酸用量,优化出上染百分率较好的最佳醋酸用量。醋酸用量对深色系纤维上染百分率和纤维断裂强力的影响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深色系纤维染色工艺和浅色系纤维染色工艺参数变化规律相似,随醋酸用量增大上染百分率有一定的提高,但醋酸的加入会对纤维造成损伤,故在深色系纤维染色过程中选用的醋酸用量宜为2.3%(owf)。

2.2.6温度对浅色系纤维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对纤维进行染色,测试其上染百分率,选出最合适的染色温度。

[1][2]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