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整 >

民用蓝印染布匹的技艺研讨

来源:中国印染网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9日

目前所发现的世界最早的镂空雕刻版印花工艺我国隋唐时期,当时的印花工艺以凸纹版和镂空版为最重要的技术,出现了彩色夹缬工艺技术。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以赐宫人及百僚母妻”。从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印花织物来看,图案十分精细,例如有互相套合的小圆圈,其内外圈有一线相连,这种图形的镂空版制作很困难,说明当时的制版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到了唐朝,染织工艺蓬勃发展,夹缬、蜡缬、绞缬、碱印、拓印等手工印染工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成就。现存的唐代印染实物“夹缬对鹿屏风”、“夹缬花树对鹿联珠纹”、“夹缬团花双鸟纹”等,还有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夹缬对鸟纹屏风”、“蜡缬象纹屏风”、“蜡缬羊纹屏风”等都反映了当时印染工艺的水平。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二年版《辞源》:“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

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作为一种流行装束,它在唐代诗歌中反复呈现: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合罗排勘缬“,”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还有李贺的”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这些都是对当时夹缬印花场景的生动描写。夹缬工艺在北宋宋神宗年间,曾被用来制作百官和军队的服饰,因此,曾一度遭到朝廷垄断。宋真宗咸平年间曾下禁令不许百姓服用夹缬,也不让商人贩卖夹缬花版,禁令直到南宋才被撤消,但民间仍一直在使用。

南宋时期,出现了与现在的蓝印花布工艺极为相似的“瑶斑布”,是在当时已极为盛行的蜡染花布的基础上结合夹缬工艺变化而来的,为镂空型版技术,即用镂有花纹的两片木版,夹住布帛或绢丝。再将蜡灌人镂空的地方,蜡在常温下很快固化,这时“释版取布”投入靛蓝染液中,待布染成蓝色后,则“煮布以去其蜡”,就得到“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的“瑶斑布”。这时的瑶斑布已结合了刻板和防染两种工艺,只是在型版材料和防染浆料上与蓝印花布还有差异。由于夹缬工艺需将织物悬挂起来刮印,对轻薄的丝织品在工艺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当时由于棉花产量低和棉纺织工艺落后,在民间棉布的应用并不广泛,而且,木板的雕刻毕竟在时间和工艺上都有其一定的复杂性,并且木板也容易变形。因此,到了宋代,在雕版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一部分织物印花的型版材料开始向薄型的油纸和皮革等方面发展。而当时的防染技术也在发展中,民间已有用石灰和豆粉调成浆来作为防染剂的,时称“药斑布”。《图书集成》卷六百八十一《苏州纺织物名目》记载南宋嘉定年间,嘉定安亭镇有归姓者创始药斑布,“以布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蓝印花布的前身。

[1][2]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