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工厂的坯布、半成品和成品大都是纤维类易燃品,原布间、白布间和整装车间等要注意防火,烧毛间明火作业,宜与相邻车间分隔。生产厂房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安全疏散等设计均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GBJ16-87的有关条文规定。印染生产中的烧毛、割绒、刷绒、起毛、磨毛等工序都有较多的灰尘和纤毛散发,使空气污浊,影响工人健康和产品质量,在厂房设计时要考虑设置虑尘设施。
印染车间中沟道、管道较多,车间上部有给水管、蒸汽管、压缩空气管、电缆桥架等架空管线,地面下有排水沟、凝结水管、回水管等管沟,在设计时,要考虑这些沟道和管线的合理布置、标高的平衡协调及必须的预埋件。
厂房设计概要与技术措施印染企业厂房的设计要根据企业实际和用地条件、以及建厂地区的气候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评,确定设计方案。在总结生产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从设备选型环节开始选择,并应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以确保印染生产稳定、优质、高效、安全。
设备选择在印染厂的设备选择中,应尽量选择带有排气装置的整机设备,如退煮漂联合机的烘筒部分、丝光机的水洗槽部分、轧染机的烘筒部分等,都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蒸汽;设备制造商在设备订货时,一般会向使用方提供带机罩的封闭式排汽和不带机罩的敞开式直接排汽2种选择,应尽量选择前者。一是这种封闭式排汽的孔径、管道弯曲度系经过厂家计算的,排汽散热效果比企业自行改造外排蒸汽的效果好;二是由于是厂家直接配置,设备外观也更加整体而美观。
厂房形式印染厂房的基本形式有带排气井的锯齿型屋面厂房、气楼式厂房和多层厂房等。一般情况下,在我国北部地区的印染企业以采用带排气井、朝南向锯齿型屋面的厂房较为合适。南部地区则以采用气楼式坡屋面厂房和多层厂房较为合适,如采用锯齿型屋面厂房,因冬季不象北方地区寒冷,其锯齿的方向也可以朝北。
锯齿型屋面厂房应该尽量按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来安排,这样有利于设备顺厂房的屋面锯齿排列。如东西向短、南北向长,设备顺屋面锯齿排列,则由于印染设备较高且长,会出现东西向排一台设备,堆布车不断转向的结果。如果设备垂直于厂房屋面锯齿排列,不仅大梁高度升高,而且冬季大粱凝雾滴水,容易造成疵品。气楼式坡屋面厂房应为跨数较少的条型式厂房,气楼天窗的朝向有南北向与东西向2种。南北向在夏季日照少,冬季日照多,较东西向更为有利。
锯齿型屋面的印染厂房屋面板不宜采用薄壳板、槽板等,应采用倒槽板、空心板,并且在一个跨度里从上坡到下坡一条,不宜多条搁在三角架上,保证板底平整,使水滴沿屋面板底往下淌。
厂房高度印染厂房的高度主要决定于设备高度,还要考虑车间采光、通风的要求。厂房檐口标高大约在8m左右,也有些厂高达9 ̄10m。一般而言,以最高设备的顶端为基点到檐口标高,至少要留有1.5~2m的空间高度。适当的高度有利于湿热蒸汽的升腾,也可以减少因屋面加装自然通风器或在屋面风机停用状态下,室外自然风倒灌引起的气流紊乱,造成排汽不畅。如果厂房高度过矮,因设备排列、堆布车摆放、化料台设置等因素,必然影响室内气流组织,不利蒸汽外排。
厂房柱网厂房跨度和柱距构成印染厂的柱网。选择柱网尺寸应考虑工艺设备的尺寸和排列、工人操作、检修、布车运输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建筑结构是否经济合理,施工的可行性等因素。一般来说配置2台1800幅宽设备时的厂房跨度以13.5~14m较为合理,柱距一般为:6m、7.5m、9m、12m。
厂房面积厂房的面积是否合理也是直接关系到室内气流组织和散热排汽效果的一个因素。有的企业规模较大,2 ̄3条生产线集中安排在1个大厂房内、总面积近2万m2。采用集中式厂房设计,工艺的组织、半成品的运输确实便利许多,但由于厂房过大,给厂房的气流组织带来了难度:一方面,大纵深型结构加大了补风量组织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前处理工序产生的大量湿热蒸汽如因排汽不及时,很容易弥漫到后处理工序,造成后处理工序不应出现的滴水现象。如在前、后工序之间设置隔墙,则又影响了厂房内部的气流组织,使补风、抽汽关系紊乱,影响使用效果。
近年来,有些企业采用按工艺流程对工艺设备进行合理地排列,干、湿车间尽可能隔开,平行独立,分散式厂房设计的思路,使主要生产车间划分清楚,便于管理,并能解决排汽滴水现象。只要建厂条件允许,这种设计思路不失为一个可供比较的选择方案。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