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吸附剂对真丝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喷墨印花时,喷射出来的液滴较大或喷射速度较快时,织物来不及吸收,会向花纹外围渗开而造成渗化[7];同时汽蒸时,蒸化室内的饱和蒸汽使织物和色浆中的水分过高,由于纤维的毛细管效应,也会造成织物上色浆渗化。常规助剂对织物防渗化能力有限,为了进一步提高数码印花织物的防渗化性能,借鉴彩色打印纸的涂层原理[8-10],在浆料配方中加入某些吸附剂(质量分数为1%),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加入吸附剂后普遍能提高印花后织物的防渗化性能,但对织物表面得色量影响不一。物理吸附剂氧化铝、二氧化硅、碳酸钙等上浆烘干后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膜,有效地防止了喷印和汽蒸时织物的渗化,但水洗后,这层膜(可能携带小部分喷墨墨水)容易随着糊料一起洗去,造成织物表面得色量下降;化学吸附剂PEG600、PEG2000、甲乙酮、吸附剂LE,快速吸收了喷印在织物上的墨水,防止了渗化,而且在汽蒸阶段,化学吸附剂有助于染料墨水与织物发生化学交联反应,不仅提高了织物的防渗化性能,而且提高了织物的得色量。综上所述,吸附剂LE在提高织物防渗化性能方面效果最好,对织物得色量提高明显。吸附剂LE不同用量下织物的印花性能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吸附剂LE用量增加,织物的防渗化性能先增加后减小,LE虽然提高了喷印阶段快速吸收墨水的能力,但用量过多时,在汽蒸过程中吸收了过多水分造成了墨水在汽蒸过程中的渗化;LE用量增加,虽然增加了染料墨水与织物的交联,但用量过多影响了墨水在碱剂情况下自身的反应情况,降低了织物表面的得色量。综合考虑,选择吸附剂LE用量为1%较为合适。
2.3预处理工艺对真丝绸活性染料喷墨印花色牢度的影响按照处方:混合糊料HC 4%,尿素8%,碳酸氢钠2%,无水硫酸钠5%,吸附剂LE 1%上浆,喷印后织物色牢度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印花织物色牢度均符合生态纺织品要求,但红色织物的摩擦牢度、褪色牢度较黑色织物低半级,分析认为红色染料墨水与黑色染料墨水的活性基团可能不同,与真丝纤维之间的共价键的稳定性不同,造成了印花织物色牢度的差异;同时,印花后织物上未固着的染料(包括水解染料和未与纤维反应的染料)虽然经过充分的水洗、皂洗去除,但未固着染料与真丝纤维之间仍存在着分子间作用力,皂洗后仍有部分残留在织物上,且红色染料残留量较黑色染料残留量多,也造成了红色织物的摩擦牢度、褪色牢度较黑色织物略低
3·结论
1)数码印花真丝织物上浆预处理采用配方:混合糊料HC 4%,尿素8%,碳酸氢钠2%,无水硫酸钠5%,吸附剂LE 1%.
2)加入一定量的吸附剂LE后,显着提高了真丝绸数码印花织物的防渗化性能和得色量3)采用试验选用的浆料配方上浆,真丝绸数码印花织物获得了较高的K/S值、清晰的图案和较高的色牢度。
参考文献:
[1]钱灏。浅谈数码印花在纺织印染上的运用[J].上海丝绸,2011(2):2-5.
[2]朱利,屠天民,吴思。真丝织物喷墨印花工艺研究[J].印染,2004(6):20-22.
[3]顾浩。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技术和前景展望[J].针织工业,2010(1):30-35.
[4]王小奇,易长海,邹汉涛,等。活性染料印花糊料NDY的印花性能[J].纺织学报,2010,31(8):92-96.
[5]朱利。真丝织物喷墨印花技术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3.
[6]王建明,刘长庚。芳纶织物数码印花工艺研究[J].纺织导报,2010(3):80-82.
[7]赵涛。染整工艺学教程:第2分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44.
[8]陈蕴智。涂布彩色喷墨打印纸涂层技术[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1,3(1):6-13.
[9]王少强,邱化玉。彩色喷墨打印纸的特点及其涂层技术[J].上[10]陈蕴智,宋晓明。彩色喷墨打印纸吸收性对喷墨打印质量的影响[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09,5(1):53-57.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