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检测,结构不同的活性染料,对汽蒸固色浴的组成(特别是烧碱用量的多少),具有截然不同的要求。因而,在实际轧染中,固色浴的组成必须改变“一刀切”的习惯,要因染料而异。不然,必定会造成得色深度下降,得色色光波动,返工复修率提高。
关键词:活性染料;轧染;得色稳定性
中温型活性染料,采用轧烘——轧蒸法连续轧染时,汽蒸前的固色浴通常由电介质——食盐、碱剂——纯碱与烧碱、抗还原剂——防染盐S等组成。防染盐S在汽蒸箱中通常有还原性气体存在。这容易导致活性染料的色光变萎暗,(染浅色较明显)。防染盐S具有弱氧化性,可以抵消还原性气体对染料色光的影响。
电介质的作用有二
(1)利用电介质在水中的盐析作用,降低对染料的溶解度。从而减少前道(轧烘)织物在浸轧固色浴过程中的染料脱落量。(注:在中温型活性染料中,有许多染料在碱性浴中的溶解稳定性差,容易发生聚集、絮集。其凝聚物会随液面泡沫沾污织物,造成色点、色渍染疵。而且,染料浓度越高问题越严重)。
(2)在碱性浴中,纤维素纤维孔隙中溶液的pH值,总是低于外相溶液的。这对提高染料——纤维间的固色速率与固色率具有负面影响。电介质的加入,则能明显提高纤维内相[OH-]的浓度。由于纤维内相pH值的提高,会使纤维素的负离子化程度[Call-O-]显著增大。因而,可加快染料——纤维间的固着速度(相对降低染料——水之间的水解率),提高得色深度。 所以,固色浴中施加较高浓度的电介质是必须的。经实践,轧染浅淡色时,电介质100~150g/L为宜;轧染中深色时,电介质200~220g/L为宜。(注:在常温条件下,工业食盐的饱和浓度为300g/L左右)。
碱剂的作用也有二
(1)在碱性条件下,纤维素大分子链中C6位上的伯羟基(-CH2OH)与C2、C3位上的仲羟基(-CHOH),会负离子化[Call-O-],其亲核反应性会显著增强,从而容易与染料发生共价键结合。
(2)在碱性条件下,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的活性基团,才会产生强劲的反应活性。其中,均三嗪基才能与纤维素负离子产生亲核取代反应,生产纤维素酯。乙烯砜基才能与纤维负离子生亲核加成反应,生产纤维素醚。从而使染料分子成为纤维素大分子的一部分,而产生实质性的染色牢度。所以,固色浴中施加碱剂液是必须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技术问题不可忽视,即固色浴pH值的高低,必须与所用染料的反应性能相适应。不然,势必会导致固着率下降,得色变浅。原因是,母体、架桥基、活性基不同的活性染料,其反应能力大小不一。在特定的汽蒸条件下(100~102℃、70~90s),反应性高的染料最适合的固色pH值较低,反应性低的染料最适合的固色pH值较高。倘若固色浴的pH值与之不符,不是染料固色不充分,便是染料水解量增多,都会对染色结果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点,可从以下检测结果得到佐证。
实验条件:
(1)工艺操作:一浸一轧,轧余率62%。80℃预烘干、100~101℃汽蒸90s,95℃以上皂洗5min,水洗烘干。
(2)固色液组成(g/L、mg/L):
(3)以美国Detacolor SF600X测色仪测试以单一纯碱20g/L固色的色力度做100%比较。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