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粘西装咬色经染色救治后
衣服穿久了难免会出现褪色、串色;洗衣服时难免又会出现染色的情况。在世界名牌服饰满天飞的今天,一件价值不菲的衣服因颜色出现问题被扔掉难免会有些可惜,所以洗染行业的出现在现在看来难能可贵。染色师通过细心称染料、勾兑、煮洗……在一洗一染间,让衣服恢复原来的色泽。所以,洗染技艺在传承出现困难的今天,似乎也在迎来一个新的传承契机。同时,也有人正在用一生的经验想为洗染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洗染行业首本“参考书”将问世
如今已经68岁的聂登临,一直奋斗在洗染行业的第一线。目前他最关心的,是自己从去年10月就开始投入大量精力的《服装色泽事故染色救治》一书的出版进度,“现在已经开始排版粘贴了,发行事宜也正在商量”,聂登临兴奋地表示。“做色卡,操心,因为色调很接近,怕弄混。”简单几句,道出的是这9个月来工作的艰辛。
不久的将来,洗染行业将迎来一本极具价值“业内参考用书”。
据了解,衣物的洗涤过程中,去渍一直属于较难范畴的问题,“因为牵扯到色素问题,污渍可能有油渍、漆渍多种,颜色问题又可以分为咬色、串色、洇色、搭色等。如果对面料颜色的皂洗牢度、耐晒牢度、摩擦牢度、熨烫牢度、汗渍牢度不了解,弄不清衣服被什么类型的染料染了,那就很容易形成洗涤事故”。所以,聂登临便萌生出为行业人士提供染色“捷径”的想法。
“这本书会对衣服染色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光色卡就有1000多张。染色的时候只要按照书里的色调,对准相应类型,几个颜色按天平称好,直接下缸后,缸里要多少升水,加多少助剂,多少印染剂、环染剂、固色剂,还有染色的时间、温度等都会注得很清楚。”聂登临神采奕奕地表示,“行业里的人士可以对着书照方抓药,轻松不少。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导向类和标准类的东西,会减除很多人不少烦恼。”
染色就是“完璧归赵”
“其实出书,也是在对自己这么多年工作的总结,既然被评为了大师、又到了一定岁数,那么这次便不保留地留给徒弟和同行人士。”
谈起洗染行业的作用,聂登临很喜欢的就是用“完璧归赵”来形容。1964年毕业于北京服务学校洗染专业的聂登临,被分配到了普兰德洗染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之后就是“一辈子都没挪过窝”。据聂登临回忆,刚开始学习时,是从染色机理、染色的三个阶段、光学原理等基础学起。当时国家已经出了染料,所以主要就是学习运用搭配的问题。学过之后便要开始慢慢摸索,“现在染料拿过来一闻味,溶解度、上色率、牢度等基本就有数了,这也是因为见得多自然就了解了”。
聂登临在工作中也一直在不断学习、总结,“比如观色的方法,我总结出先正面瞧缺什么色调,要拿在离眼45厘米看,瞧完颜色一定要闭眼5秒再判断,然后平行瞧深度”。
洗染行业是个极其精细的行业,怎么配色有很多的讲究,比例一定要掌握好,因为稍微调整一个比例,整个颜色就变了。染色前聂登临都要“打样板”,经过反复调配后才能“放大样”。在“打样板”过程中,对于称重染料的天平要求就非常精细,“1毫升滴管要20滴,那一滴就是0.05毫升。所以有时候需要的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升的砝码,市面上都很难买到”。
“从事这么多年,政治任务完成过不少,很多领导人我都服务过。”1971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访华,董必武准备送给他一匹宝蓝色的丝绸。“当时适逢元旦,第二天要放假,染色厂锅炉都已经封了,人也都差不多回家了。”聂登临回忆到,“后来接到任务马上就得找人撬开锅炉,加水生火,开始染布,染完,轧平的师傅再把它处理平整。几个人通力合作,最后顺利地完成。”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