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色 >

聚丙烯纤维染色改性方法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5日

(3)其他类型高聚物

含氮聚合物,如采用聚乙烯吡啶或烯基吡啶与苯乙烯的共聚物作为添加剂,与聚丙烯共混制成分散染料可染聚丙烯纤维,已在上世纪形成产品。

4.2.2酸性染料可染

为了使改性聚丙烯纤维能用酸性染料染色,往往在纤维中引入碱性基团。许多含碱性基团的聚合物都可以作为添加剂,例如聚酰胺类、聚氨酯类、聚乙烯吡啶及其共聚物、环氧氯丙烷与胺类的缩聚物、乙烯-氨烷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7]。马敬红等[8]将碱性聚酰胺和聚丙烯共混,结果表明,得到的共混体系不仅可纺性好,而且上染率达85%以上,各项色牢度在4级以上。

4.2.3阳离子染料可染

将具有酸性官能团尤其是阴离子基团的高聚物添加到聚丙烯中。带有酸性官能团的聚合物有:长链磺酸酯聚合物、多元酸或酸酐树脂、含氯聚合物、烷基醚和有机酸共聚物等。马敬红等[9]采用阳离子添加剂(MPT)和聚丙烯共混,结果得到的共混体系不仅可纺性好,且纤维上染率高达95%,力学性能也很好。

5·纳米粒子改性

采用纳米技术制备可染聚丙烯纤维,纤维中的纳米粒子是染料上染纤维的染座,现在较常用的纳米颗粒有纳米粘土、纳米硅和纳米金属氧化物等,它们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和染料分子结合。蔡蕾等[10]用分子筛改性聚丙烯,首先用太酸偶联剂对分子筛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和聚丙烯共混纺丝,结果表明当分子筛的质量分数为1%时,共混纤维的可纺性好,断裂强度提高31.85%,上染率提高44.86%。王东庆等[11]用蒙脱土改性聚丙烯纤维,得到的纤维染色性能良好。

6·复合纤维改性

复合纤维改性属于物理改性,是指在同一根纤维截面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根据两种组分在纤维横截面上的分布不同,分为并列型、皮芯型和海岛型。纺制改善聚丙烯纤维染色性能的复合纤维通常采用皮芯结构,以70%~90%聚丙烯作为芯层,以10%~30%可染高聚物作为皮层,复合纤维的染色性能及染色工艺参照皮层,常用的皮层高聚物有PA、PET、PVA、PBT等。崔华帅等[12]将羊毛粉和聚丙烯共混,制备了PP/羊毛粉皮芯复合纤维,PP为芯层,羊毛粉为皮层,结果表明复合纤维的的表面染色深度值(K/S)高于纯聚丙烯纤维。

7·聚丙烯改性方法展望

综上所述,聚丙烯纤维染色改性的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共聚改性会对纤维机械性能产生严重影响;表面改性难以得到较高的色牢度,且技术要求较高;纳米粒子改性得到的纤维深染性不好;复合纤维方法制得的纤维色牢度不高。从实际效果、经济效益方面看,高聚物共混改性方法新颖,工艺过程简单,染色效果好,且容易实现工业化。正如Siamak Moradian所言,未来在聚丙烯纤维染色改性方面,高聚物共混改性将扮演重要角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13]。

参考文献
[1]刘俊龙,张淑芬,杨锦宗.改性聚丙烯纤维染色技术进展[J].染料工业,1998,35(42):42-45.
[2]张敏,董振礼.聚丙烯纤维的染色加工现状[J].针织工业,2002(6):87-90.
[3]顾丹凤,马正升,董红霞.聚丙烯纤维染色改性进展[J].金山油化纤,2002,21(2):39-42.[4]徐德增,崔丽,郭静,等.稀土改性聚丙烯纤维染色性能的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2008,31(4):15-17.
[5]郭静,徐德增,周辉,等.PU/PP二元共混可染丙纶的研究[J].纺织学报,2001,22(3):141-142.
[6]MohammadAli,Tavanie,Ahmad.FatemehGoharpey.Polypropylene/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melt spun alloy fibers dyeable with carrier-freeexhaustdyeing a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ier process[J].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ion,2010,18:1866-1871.[7]Qinguo Fan,Samuel C Ugbolue,Alton R Wilson.Nanoclay-ModifiedPolypropylene Dyeable with Acid and Disperse Dyes[J].AATCC Review,2003,3(6):25-28.
[8]马敬红,梁伯润,许赤峰,等.酸性可染聚丙烯短纤维性能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2000,23(2):30-32.
[9]马敬红,梁伯润,许赤峰,等.阳离子可染聚丙烯纤维的研究[J].合成纤维,2001,30(4):29-31.
[10]蔡蕾,高绪珊,童俨,等.聚丙烯/分子筛共混纤维的结构与性能[J].合成纤维工业,2009,32(4):30-32.
[11]王东庆,尹瑞,马敬红,等.蒙脱土改性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可纺性及染色性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4,30(5):6-9.
[12]崔华帅,高绪珊,童俨.羊毛粉/PP共混纺丝和复合纺丝纤维的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2009,32(4):18-20.
[13]Saeed Asiaban,Siamak Moradian.Investigation of tensile propertiesanddyeing behavior of various polypropylene/polyamide 6 blends usinga mixtureexperimental design[J].Dyes and Pigments,2011(92):642-653.
 

<<上一页[1][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