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染色温度
采用传统和超声波方法染色后,羽毛纤维的上染百分率随染色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弱酸性染料、活性染料和中性染料的上染百分率均随染色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同一温度下,采用超声波方法的上染百分率要高于传统方法;在不同温度下,染料的上染百分率提高程度不同。弱酸性染料在70℃时的上染百分率增长幅度较大。如弱酸性红ARL在超声波条件下的上染百分率为86.8%,与传统方法相比,提高了33.6%,弱酸性黄A4R提高了31.0%。活性染料在90℃时的上染百分率提高程度较大;活性红BES在超声波条件下的上染百分率为60.7%,而传统方法的上染百分率为50.2%,相比较之下,提高了20.9%;中性染料GB(力份120%)在超声波条件下的上染百分率为62.5%,比传统方法的上染百分率提高了20.4%。由此说明,超声波对上染百分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并且弱酸性染料在70℃左右提高程度较大,而活性染料和中性染料在90℃增长幅度较大,继续升高温度,超声波对上染百分率的提高影响不明显。这是因为,在70℃之前,染色温度较低,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空化效应较弱,染料容易发生聚集,羽毛纤维表面的鳞片层不易打开,不利于染料进入纤维内部;而温度高于90℃时,染料在高温与超声波双重作用下加速水解,纤维的鳞片层充分打开,超声波的空化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减弱,导致超声波促染效率进一步降低。
2.3甲醛含量
测试采用传统和超声波方法上染后羽毛纤维的甲醛含量,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采用传统和超声波方法染色,甲醛含量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温度的提高,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增强,对染料的增溶解聚作用增大,促进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从而使进入纤维内部的甲醛含量增大。采用弱酸性染料、活性染料和中性染料染色后,羽毛纤维甲醛含量的最大值为33.09 mg/kg,符合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量值要求。因此,染色后,羽毛纤维的甲醛含量较小,保证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2.4摩擦牢度
测试在不同染色温度下,采用传统和超声波方法上染羽毛纤维的摩擦牢度,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超声波条件下,羽毛纤维的摩擦牢度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的摩擦牢度,采用弱酸性染料上染的羽毛纤维的摩擦牢度要好于活性染料和中性染料,并且干摩擦色牢度高于湿摩擦色牢度0.5~1.0级。这是因为,超声波的空化效应能有效地破坏染料聚集体,使染料分子呈单分子状态存在,有利于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在其内部形成更多染料与纤维化学键结合,从而使染色牢度提高;同时,超声波空化效应形成的微射流对染液起强力搅拌作用,可有效减少纤维与染液间的边界层厚度,有利于染料分子在纤维上的吸附,加速了纤维在染液中的溶胀,提高了染料分子在纤维中的扩散速度,加速了染色平衡速率,提高了染色牢度。
3·结论
①在超声波条件下,采用弱酸性染料、活性染料和中性染料染羽毛纤维是可行的。弱酸性染料的最佳染色温度为70℃,时间为40 min;活性染料的最佳染色温度为90℃,时间为50 min;中性染料的最佳染色温度为90℃,时间为50 min。
②弱酸性染料的上染百分率可以达到89.9%,耐摩擦牢度均达到3级以上,并且干摩擦牢度高于湿摩擦牢度0.5~1.0级,染色效果明显优于活性染料和中性染料,通过与传统方法相比,采用超声波上染羽毛纤维,可以缩短染色时间,提高上染百分率和染色牢度。
③染色后,羽毛纤维中甲醛含量较小,符合纺织品中甲醛含量限量值的要求,为羽毛纤维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关丽涛,杨崇岭,赵耀明.羽毛纤维的耐化学试剂性能[J].纺织学报,2008,29(4):4-5.
[2]刘伟时,刘伟锦.羽毛/棉混纺织物的染色性能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07(2):20-23.
[3]姚登运,姜丽华.羊毛低温染色新工艺的研究[J].毛纺科技,2005(1):24-27.
[4]El-shishtawy R M,Youssef Y A,Ahmed N S E,et al.The use
ofsodium edate in dyeing:Ⅱ.Union dyeing of cotton/wool blend with
hetero bi-functional reactive dyes[J].Dye and Pigments,2007,72(1):57-65.
[5]Kamel M M,El-Shishtawy,Reda M.Ultrasonic assisted dyeingⅢ.
Dyeing of wool with lac as a natural dye[J].Dyes andPigments,2005,
65(2):103-110.
[6]孙德帅,张晓东,张中一,等.影响超声波促染效率的染色工艺因素[J].印染,2009(2):5-7.
[7]赵雪,王炜.超声波对毛用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J].印染,2008(11):8-10.
[8]张晓凤,项锦欣.甲醛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4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