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解决腈纶吸湿性差、回潮率低的问题,采用碱性水解法对其进行改性,通过正交实验和方差分析确定了最佳改性工艺为:水解温度90℃,水解时间18 min,NaOH浓度10%。然后用阳离子染料和酸性染料对改性前后的腈纶纤维进行染色,并对染色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腈纶水解改性后回潮率提高至6.72%,且阳离子染料更适合改性后腈纶纤维的染色。
关键词:腈纶;改性;阳离子染料;酸性染料
腈纶有许多优良的性能,但其吸湿性差、回潮率低(标准状态下回潮率为1.7%)、易起静电等不足之处不能满足人们对穿着舒适及防静电的要求,这也限制了腈纶的发展,为改善其吸湿吸水能力,国内外采用了多种改进方法[1-2]。本文采取碱性水解的方法对腈纶纤维进行改性,并使用阳离子染料和酸性染料对其进行染色,探讨改性前后腈纶的染色性能。
1·实验
1.1材料与药品
纤维:VAC型聚丙烯腈纤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腈纶厂)。
化学品:NaOH、浓硫酸、无水硫酸钠、醋酸钠(化学纯,天津化学试剂产品),汉诺阳离子红B-GRL、汉诺阳离子黄B-8GL、汉诺阳离子蓝B-GRRL、哈曼弱酸性红2B、哈曼弱酸性黄R、哈曼弱酸性蓝3R(天津第三染料厂)。
1.2仪器与设备
HH-4电热恒温水浴锅(江苏金坛市宏华仪器厂)、FA2004 Max200g电子天平(上海精科厂)、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WSD-3U荧光白度仪(北京康光仪器有限公司)、LLY-06电子纤维强力仪(莱州市电子仪器有限公司)、DL-101-1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市中环实验电炉有限公司)。
1.3实验方法
1.3.1改性腈纶的制备
将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加热,待温度恒定时,称取一定量的腈纶纤维放入其中,溶解一段时间后,取出放入电热烘箱中烘干。
由于聚丙烯腈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时,释放出的氨气会与未水解的氰基反应生成脒基,故水解后纤维表面会呈黄色[3]。为了改善改性后腈纶的外观,可在改性腈纶中加入丙三醇和甲酸对其进行处理。实验证明,改善后腈纶上的黄色明显变浅。
1.3.2回潮率的测定
称取腈纶纤维约30 g,加入到300 mL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碱性水解,然后取出洗净、烘干、称重W1,再将干纤维放置在标准状态下几个小时后称重W2,用式(1)计算纤维的回潮率:
回潮率=(W2-W1)/W1×100%(1)
1.3.3阳离子染料染色工艺
染色处方及条件:
阳离子染料8%
乙酸 pH值调节至4~5
无水硫酸钠5%
醋酸钠1%
浴比 1∶100
染色工艺曲线见图1。
1.3.4弱酸性染料染色工艺
染色处方及条件:
弱酸性染料 3%
乙酸 pH值调节至5左右
无水硫酸钠 5%
浴比1∶100
染色工艺曲线见图2。
1.3.5上染百分率的测定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染色前后染液的光密度,按公式(2)计算上染百分率:
上染百分率=(1-nA1/mA0)×100%(2)
式中:m为染色前染液稀释倍数;n为染色后染液稀释倍数;A0为染色前染液稀释m倍后的光密度;A1为染色后染液稀释n倍后的光密度。
1.3.6白度的测定采用WSD-3U荧光白度仪测试不同水解温度下改性腈纶的白度,对每个试样的5个不同部位进行测试并取平均值。
1.3.7力学性能测试
采用LLY-06电子纤维强力仪测试改性前后腈纶的力学性能。实验拉伸长度为10.0 mm,拉伸速度为10.0 mm/min。
2 ·结果与分析
2.1 NaOH浓度对腈纶纤维回潮率的影响
在NaOH作用下,一方面,腈纶的—CN极性基团水解形成—COOH及—CONH2等亲水性基团[4];另一方面,纤维表面的刻蚀形成大量的微孔结构,这些均提高了纤维的吸湿性能。表1是在不同NaOH浓度下,温度90℃,水解10 min改性后的纤维回潮率。
从表1可以看出,纤维的回潮率随NaOH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因为NaOH浓度的增加使纤维的表面水解更充分,形成的微孔及—COOH、—CONH2基团的含量增加,因而纤维的回潮率增加。
控制NaOH浓度是控制水解反应的重要环节,因为浓度过高,会影响腈纶微孔结构的形成,还会导致纤维严重刻蚀,破坏纤维的机械力学性能;但NaOH浓度过低,纤维水解不充分,达不到较好的吸湿性能。鉴于经济实用考虑,NaOH浓度选在8%~12%比较合适
2.2水解时间对纤维回潮率的影响
表2是NaOH浓度为12%,水解温度为90℃,不同水解时间获得的纤维回潮率。
从表2可以看出,水解时间是影响纤维回潮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水解时间10 min时,回潮率仅为4.98%,12 min时为5.74%,随后,随着水解时间的增加,纤维的回潮率急剧增大。这是由于腈纶水解首先从表面开始,随着时间延长,不断向纤维内部渗透,纤维内部开始发生大量水解,纤维的微孔结构大量形成,使回潮率迅速提高。但实验表明,当水解时间超过18 min时,纤维的外观及物理机械性能已明显变差,纤维变黄、变硬、甚至成为黏稠状凝胶物质,失去了纺织用纤维的力学性能。而从纺织性能上讲,回潮率只要控制在3%~9%就足以满足纺织应用的要求,因此,选择纤维的水解时间为12~18 min。
2.3水解温度对纤维回潮率及白度的影响
表3、表4是NaOH浓度10%,不同温度条件下水解12 min的实验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纤维的回潮率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这是因为升高温度使水解反应速度加快[5],—COOH及—CONH2的含量增加,且微孔结构也增加。从表4看出,温度升高,纤维的氧化反应加剧,会使纤维黄度大大增加,由最初的白色变成淡黄、棕黄,最后到棕红色。温度过高会失去纺织应用对纤维白度的要求[6]。据此,综合纤维的回潮率和白度,纤维的水解温度最好控制在80~90℃。
2.4水解改性的最佳工艺
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和NaOH浓度是影响腈纶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为了考察各因素对改性腈纶的回潮率是否有显著的综合影响,设定水解温度为(A)80~90℃,水解时间为(B)12~18 min,NaOH浓度为(C)8%~12%,采用L9(34)正交法进行实验,正交因素水平选择见表5,实验结果见表6和表7所示。
从极差的角度分析,极差越大,说明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越显著;反之,则说明影响越小。从表6可以看出,对改性腈纶回潮率影响顺序为水解温度>水解时间>NaOH浓度,且水解温度的影响最大,水解时间和NaOH浓度影响较小。另外通过方差分析,如表7所示,假设显著水平α=5%,查表得F0.05(2,2)=19,可见FA>19,这也表明水解温度对改性腈纶的回潮率有显著影响;又FB<19,FC<19,表明水解时间和NaOH浓度对回潮率无显著影响。
通过9组实验数据的直观分析和极差分析,可得出最佳的实验条件是:水平组合A3B3C2,即水解温度为90℃,水解时间为18 min,NaOH浓度为10%。其中,水解温度对回潮率影响最大。
2.5腈纶改性前后回潮率的对比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