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分析图1和表1,笔者试图进一步找出偶氮苯类分散染料结构与涤锦两组分染色深度之间的关系。从图1(a)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偶氮苯结构分散染料在涤纶上的表观色深高于锦纶,但是红5、红17、红74、棕1在锦纶上的K/S值较在涤纶上的大,且在涤纶上的分配率均低于50%。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红5、红17、棕1三只染料结构中,均含有两个亲水性的一OH基团,这使得染料的亲水性增加,易与锦纶形成氢键结合,故在染色时更容易上染到亲水性较高的锦纶上;而红74的取代基一NHCO一和一COO一均易与锦纶形成氢键结合,因此其对锦纶的上染要高于涤纶。
对比偶氮苯类分散染料的结构不难发现,染料分子中所含亲水基的种类直接影响到染料对涤纶纤维和锦纶纤维的上染,特别是一OH亲水性取代基的存在。含有一0H的染料对锦纶纤维有较高的上染率,反之,则对涤纶有较高的上染率[图1(b)]。
2.2分散染料结构对涤锦交织物颜色特征值的影响染料在纤维上的颜色是染料上染纤维并与纤维结合后,两者作为一个整体吸收某一波长的色光而反射其补色呈现出来的颜色。同一染料上染不同纤维,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色光。分散染料染涤锦交织物,涤纶、锦纶组分的色光不同,这可能与染料分子在纤维上的聚集状态和染料分子与纤维间的溶质.溶剂间相互作用有关。表3列出了不同结构分散染料对涤锦交织物染色后两组分的颜色特征值。
对于同一种纤维或织物而言,K/S值越大,亮度L 就会越低。但对于不同的纤维,织物的亮度与染料的吸附量和纤维的折射率有关 J。对比表3中涤纶和锦纶织物的£ 值不难发现,大部分染料上染涤锦交织物后,K/S值较大的组分其对应的£’就较小;但对于个别染料,特别是一些浅色染料,如偶氮苯类的红65,偶氮杂环类的橙42、黄134,杂环类的黄54、黄82、黄186,虽然它们在涤纶纤维上的表观色深要高于锦纶纤维,但染色后涤纶的亮度要高于锦纶。这主要是因为在染浅色(黄54、黄82、黄134、黄186)或两种纤维得色量相近(橙42、红65)时,纤维折射率对亮度的影响起主要作用;涤纶的折射率比锦纶的折射率大,因此涤纶对光的反射较大,亮度也较大。这种涤纶组分表观色深和亮度均高于锦纶的情况多存在于偶氮杂环类和杂环类分散染料中,这可能与染料分子中含有杂环结构有关。
2.2.2彩度
从表3中的彩度值C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分散染料在涤纶上的彩度要高于其在锦纶上的彩度,因此涤锦交织物中涤纶组分的鲜艳度优于锦纶组分,这可能与分散染料在涤纶纤维和锦纶纤维内的聚集状态有关。但偶氮苯类的紫33、蓝79,蒽醌类的红11、红60在锦纶组分上具有较高的彩度值。
2.2.3 色相角
偶氮苯类的蓝79,偶氮杂环类的绿9,蒽醌类的红60、蓝56、蓝6O,杂环类的黄186上染涤纶、锦纶的色相角 差别很大,这说明染色涤纶、锦纶纤维的色光发生了变化。从染料的结构分类中不难看出,蒽醌类和杂环类分散染料在涤锦交织物上的色光一致性较差。
分散染料结构对涤锦交织物染色的影响印染分散染料在涤锦交织物两组分上的色光不同,直接影响了染料在涤锦交织物上的同色性。从另一个方面讲,在色牢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挑选合适的分散染料,利用其在涤纶、锦纶上色光的差别来达到涤锦交织物染色的“双色效果”。
2.2.4总色差
bE综合说明了亮度、彩度和色相对分散染料在涤锦交织物两组分上引起的视觉差别。由表3可知,偶氮苯类的紫33、蓝79、蓝183,偶氮杂环类的橙42和绿9的△ 都在9.0以下,依据GB/T 251--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评级,其色差在3级及其以上。这说明偶氮苯类和偶氮杂环类分散染料较适合涤锦交织物一浴法同色染色。
综合染料在涤纶、锦纶织物上的表观色深和其它颜色数据来看,涤锦交织物分散染料一浴法染色时,偶氮苯类和偶氮杂环类分散染料在涤纶锦纶上的同色性最好;杂环类分散染料次之;蒽醌类分散染料在涤纶、锦纶上的染色性能差异最大。因此,可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的染料以达到预期的染色效果。
3 结论
(1)从分散染料在锦纶、涤纶上的表观色深来看,大多数分散染料在涤纶上的表观色深高于在锦纶上的表观色深。
(2)亲水性羟基对偶氮苯类分散染料在涤锦交织物上的分配影响明显,含有羟基的分散染料对锦纶组分的上染率高于锦纶。
(3)绝大多数分散染料在涤纶上的彩度要高于其在锦纶上的彩度;对于部分偶氮杂环类和杂环类分散染料,涤纶组分的表观色深和亮度均高于锦纶;而蒽醌类和杂环类分散染料在涤锦交织物上的色光一致性则较差。
(4)总体来说,涤锦交织物分散染料一浴法染色时,偶氮苯类和偶氮杂环类分散染料在涤锦交织物上的同色性好,其次是杂环类分散染料,而蒽醌类分散染料的同色性最差。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