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追求生活时尚、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家用注重面料的功能性作用,特别是在阻燃、防水、抗静电、抗菌纺织品的开发方面更加消臭等实用性复合功能方面有更高的需求。本文就涤纶织物多效一体复合型整理工艺的生产要点及产品性能评价作相应的介绍。
将不同的功能同时体现在一块织物上,这是所有后整理工作者的梦想。然而不同功能之间由于作用机理、所用化学品性能的不同,常常导致复合功能效果的体现不能尽如人意。本文以涤纶织物为基布,对多功能复合整理工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阻燃、抗菌防臭整理工艺
适合对普通涤纶织物抗菌整理加工的抗菌产品很多,然而已阻燃加工过的涤纶织物则很难进行抗菌防臭整理。其原因是—旦使用一般市售抗菌防臭整理剂,原来面料上已具有的阻燃特性将会丧失,极易引起燃烧。
通过分析和实验,挑选出不影响织物阻燃性的抗菌防臭整理剂,采用浸轧整理工艺对阻燃涤纶织物进行抗菌防臭整理,使阻燃涤纶织物既具有优良的抗菌效果,又不会减弱织物原有的阻燃特性。
1.1应用工艺举例
织物 纤维阻燃涤纶织物
加工方法 浸轧法
Et本产抗菌防臭整理剂 15~20g/L
耐洗树脂 3~5g/L
轧余率(一浸一轧) 70%~80%
干燥 120℃×2.0min
定形 180℃×1.5min
1.2阻燃织物抗菌防臭效果检测
1.2.1阻燃效果检测标准及测试结果
按日本消防法JISL1091纺织制品燃烧性能试验方案:A一1法、D法进行检测判定(表1)。
1.2.2抗菌防臭效果的测试
整理后织物按Et本纤维制品的抗菌试验方法JIS L1902:2002定量试验(菌液吸收法)进行抗菌性效果及阻燃效果的检测(表2、图1)。
2消臭、抗菌整理工艺
对面料采用既可去除生活中产生的异味又可降解甲醛的消臭、抗菌等功能整理,将有助于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人们健康生活的水平,减少疾病的产生。
日本产某品牌耐久型消臭整理剂,不仅具有强力消臭效果,亦具备优异的抗菌性能。经整理后的织物可拟制异味的产生,并在清洗时使异味气体从织物上被洗除,并使消臭性能重新恢复。
2.1应用工艺举例
织物:已经染色后的涤纶织物;
加工方法:浸轧法;
消臭、抗菌整理剂:3~5g/L;
轧余率(一浸一轧):80%~100%;
干燥:100℃X 2.0min;
定形:(130~150℃) X 1.5min。
2.2织物消臭效果检测
2,2.1消臭效果检测标准及测试结果
整理后的织物按照19本JTETC(社团法人纤维评价技术协议会)的规定,试样布10cm×20cm,洗涤方法:JI L0217103,洗涤10次后,SEK认证合格基准:减少率70%以上。
减少率=(空瓶中气体浓度—试料瓶中残有气体浓度)/空瓶中气体浓度×100%
对生活中常见的硫化氢、甲醛等臭气按检知管法进行未整理织物和已整理织物(分别为初期、洗涤10次后在臭气环境中放置20min)进行消臭效果比较,结果表明经整理的织物消臭效果十分明显,且随着织物放置时间的延长,其消臭效果更佳(表3)。
2.2.2抗菌效果检测标准及测试结果(表4)
整理后织物按日本纤维制品的抗菌试验方法JIS L1902:2002纤维制品定量试验方法,以黄色葡萄球菌为菌种,进行抗菌效果的检测。
洗涤方法:JISL0217103法洗涤l0次。
效果确定:按JAFET基准,静菌活性值需达2.2以上,增殖数为1.5以上。
3涤纶织物防水、抗静电整理技术
从防静电和“三防”整理的基本原理可知,防静电整理剂是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增加织物的导电性能而消除静电的。而“三防”整理是通过整理剂的作用使纤维临界表面张力降低,低于水、油污的表面张力,达到拒水拒油的性能要求。这两种整理机理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解决既防静电又能达到“三防”效果,就必须从助剂的化学结构和用量方面进行优化,找到两者最佳的平衡点,方可使织物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和防水性。试验中用到的防水、防油整理剂为纳米高分子材料聚合物乳液,抗静电整理剂为进口磷酸酯结构产品。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