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转杯纺 >

全自动半自动转杯纺纱技术发展和新型纱线开发

来源:东华大学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5日

BD系列与BT系列转杯纺纱机制造商曾经都属于捷克斯洛伐克,后由于种种原因分别被苏拉(现在的欧瑞康)集团和Rieter公司收购,发展成为目前两大系列。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如表2所列。总体上两种机型水平相当,主要区别在于提高半自动接头质量的方式不同,两种方式各有巧妙,也都能有效地提高接头质量。从机理上说,BD系列采用喂给罗拉倒退方式,能够避免损伤纤维,似乎更合理一些,但是限于条件,尚无法对两种接头方式的质量进行直接比较。目前一般认为,半自动接头的质量与全自动接头质量相比略差一些。笔者认为,如果将BD和BT两种提高接头质量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其接头质量应该会更好,有可能与全自动接头质量相媲美。

 2.3国产与国际先进半自动转杯纺纱机的比较

总体上,国产转杯纺纱机比国际先进的转杯纺 纱机水平要差一截,主要表现在:a)没有有效提高接头质量的措施,接头质量差.b)纺高支纱的能力弱一些;c)转杯转速略低一些;d)整体稳定性略差。

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大的差距在于接头质量,由于受专利保护的原因,国产机尚未采用BD和BT 系列提高接头质量的方法。此外,在纺纱器的设计制造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3新型纱线开发

转杯纺纱在以棉为主的中粗支纱领域站稳脚跟后,在中细支纱和开发花式纱方面大有进展。

3.1提高适纺支数

国内目前转杯纺纱生产的纱支90%在29tex以上,其中59tex以上的约占一半。相反,国外转杯纺纱80%~90%是生产19.7~59tex,其中19.7~29tex约占一半。从生产量来分析,国内转杯纺纱的生产量已占中粗支纱总量的较大比例,生产能力再扩大的空间有限。从全球转杯纺纱与环锭纺纱数量的比例上说,国内转杯纺纱还有拓展空间,关键是要积极开拓19.7~29tex这一范围内转杯纱的产品领域。

3.2开发混纺纱和色纺纱

混纺和色纺产品是纺纱发展的一个趋势。环锭纺领域已经发展到采用5~7种成分的原料混纺,特别是在服饰面料方面尤其受欢迎。转杯纺领域的混纺无论是品种还是组分数均远不及环锭纺,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转杯纺的色纺目前也不多,仅以麻灰纱为主。

由于转杯纺是自由端纺纱,多组分的混纺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分梳辊等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尤为重要。目前国内有些企业开发了一些混纺品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 特色品种的开发

在毛、麻、绢领域,转杯纺通常使用其落纤,纤维长度较短,与棉型纤维混纺。但是毛、麻和丝纤维毕竟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开发长纤维的转杯纺产品应该说很值得期待,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毛纺转杯纺的开发形成一个小高潮,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毛纺、麻纺、绢纺等领域内,如果在人工转杯纺纱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应该能够开发一些特色产品。

4 结论

a)转杯纺纱技术正朝着高速高产、高品质高质量、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原料多元化和纱线品种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从设备的角度分析看,纺纱器是核心,接头质量是关键,分梳辊、假捻盘和转杯是重点。

b)全自动转杯纺纱机应是发展的趋势。但在目前阶段,半自动转杯纺纱机由于其良好的性价比,还会在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建议国内的制造商能够从提高接头质量、稳定纱线质量方面入手提高设备的性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是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c)全自动转杯纺纱机由于价格因素,市场份额不会迅速增加。只有自动接头小车的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成本进一步下降,或者说性价比提高了,其市场份额才能有效扩大。

d)人工转杯纺纱机在棉纺领域内会逐渐淘汰,但是在长纤维领域内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通过对纺纱器、转杯、分梳辊等的改造,可开发一些特色产品。

e)转杯纱线的产品应该朝中细支纱、针织用纱、混纺纱和色纺纱方向发展。一些毛、麻类的特色品种的纱线也值得开发。

<<上一页[1][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