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纺杯直径为66 mm,则当粗节倍数为3.6时,竹节长度为414.7 mm;当粗节倍数为2.7时,竹节长度为342.9 mm;当粗节倍数为1.8时,竹节长度为271.1 mm。
竹节的间隔在纺杯周长3倍~40倍的范围内取某段区间随机变化。
3.2.1试纺方案的确定
根据实验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7个方案,具体工艺条件见表1。
3.2.2粗节倍数
由理论分析可知,基纱线密度在36 tex以下时,粗节倍数为4倍~5倍将不影响纺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方案6为例,根据实际试纺的工艺条件,计算捻度传递长度随线密度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可见粗节线密度从29.5 tex增加到126 tex,其最小捻度传递长度也大于7 mm,因此能够顺利纺纱。实际试纺过程中,受实验室电机功率限制,粗节倍数最大在4倍左右。纺纱过程中,所有方案都能顺利纺纱,并且稳定性较好,这也证明了粗节倍数估算的正确性。
粗节线密度的测量采用间接方法,即求取5cm最粗的一段粗节测质量。对于方案1,取10组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喂给罗拉快速、相应输出的竹节纱长度大于纺杯周长的情况下,粗节线密度能达到设计要求,即粗节倍数可达到设计要求。
3.2.3竹节长度
竹节长度与纺杯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其竹节长度也越长。从表1中的前三个方案中可见,其他工艺条件相同,仅是纺杯直径不同,分别为36mm、54 mm、66 mm,得到的竹节长度也不同(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