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整 >

泡沫染整加工技术在纺织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来源:集萃印花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5日

使用浸轧→预烘→焙烘的处理方式时,纯棉织物会有约28%的溶液发生泳移。耐久压烫树脂烘干时的泳移,是棉织物传统整理过程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而采用泡沫整理,因带液率减小,泳移程度会大大降低,可以使泳移量降到10%以下,因而大大提高了织物的强力。这是因为带液量的减小,织物烘干时水分蒸发减少,织物毛细管中的整理液也不会随着表面液体减少产生的液差而泳移到织物表面上来,从而减少了烘干过程中的泳移量。此外,在达到相同整理效果的同时,使用泡沫整理的方法比常规浸轧的方法节省树脂及助剂用量约10%~30%,而且还可改善织物的手感。

3.4.2 泡沫防水透湿整理

目前,对衬衫等织物使用常规的浸轧法作为拒水整理工艺,织物两面都有拒水性,就不能吸汗,穿着时会感到不舒适。整理过程中先用泡沫施加拒水剂,使拒水剂只浸透到织物的一半厚度,再在反面按同样方法施加吸湿剂,也渗透一半就可以制出一种既有拒水效果又有吸汗和排汗功能的双面整理织物,织物反面的吸湿性得到了提高,透湿效果也较理想。双面泡沫整理的技术关键是在整理时控制泡沫的密度和施加量,不使整理剂渗透到反面。

泡沫涂层是将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的混合物分散在水中,然后使其形成泡沫。通过添加稳定剂使泡沫稳定,然后用其涂织物的一面,干燥后就形成微孔涂层。重要的是,形成的微孔大小要可以使水蒸汽渗透,但防止液态水的渗透。织物最后在低压作用下压缩,以使涂层与织物很好地粘合。由于泡沫直径相对比较大,用含氟化合物后整理以改善其防水性能。这种涂层的生产过程不使用有机溶剂,生产方式比较环保。

3.4.3 泡沫阻燃涂层整理

对面料进行阻燃的方式有多种,如浸轧阻燃液、直接背涂、发泡涂层等,目前国内通常使用的是前两种。浸轧阻燃液易造成色变、手感发硬、鸡爪印、产生盐析等;直接背涂也会影响手感,而且透气性差。国外英、美等少数国家在阻燃涂层方面采用比较先进的发泡涂层,在面料的背面涂一层阻燃泡沫胶层,利用该层阻燃层使织物难以着火。发泡涂层的优点是阻燃性好、手感柔软、透气性好、成本低,因此这种方法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朱光林等人采用新型泡沫工艺对厚重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加工,以乙烯类聚合物为涂层粘合剂,加入溴类及氮磷类阻燃剂等充分搅拌,按一定发泡比发泡,使低粘液体发泡增稠,达到可涂布状态。涂层时经涂层刀的挤压,泡沫破碎成低粘液体,渗入织物内。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采用泡沫阻燃整理.既简化工艺流程,又降低生产成本。整理织物阻燃效果较好,且织物手感柔软、透气性好、安全性高。该织物可广泛应用于帐篷、军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及汽车、飞机等内装饰物。

4 泡沫染整加工技术的前景展望

如上所述,纺织品的上浆、染色、印花、后整理等都可用泡沫加工的方法。但是泡沫加工技术还是存在一些缺点:如泡沫的不稳定性、泡沫染色的匀染性以及泡沫加工技术自身的局限性。但这并不阻碍泡沫加工技术在未来生产加工中的应用和推广,因为在当前能源危机及清洁生产的大背景之下,泡沫加工技术以它独有的优势满足了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水排放等要求。泡沫染整具有如下优点:

(1)减少单位质量织物烘干所需的能源。

(2)加工时间明显减少,提高生产效率。

(3)溶液的吸液率不受织物含湿量的影响,不需干燥,可直接加工织物。

(4)不受织物吸水性的影响,可均匀加工织物,自动控制给液量。

(5)因织物吸液率低,干燥工序中降低了染料等化学品的泳移现象。

(6)加工中不会使织物表面变形,可提高柔软性,绒类织物毋需轧染。

(7)变换工艺简便省时,灵活性和通用性高,在一次工艺过程中可进行双面涂层、给液、印花或

组合使用。

(8)减少环境污染。

5 结语

泡沫整理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在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新一代泡沫整理技术发展,人们将更为关注和挖掘泡沫整理技术的节能减排的性能,泡沫整理设备的清洁生产的性能,以及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适应社会的特殊需要。在能源紧张,保护环境任务繁重的今天,泡沫整理技术所带来的诸多优势,能为相关企业的产品染整工艺提供一个更为便捷的途径。
 

<<上一页[1][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