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染色-定义
染色加工是建立在更加安全完善的生产加工链上进行,纤维材料、染料和化学品是环境友好的,对人体和环境不产生有害影响;生产加工过程是安全、生态的,不会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是高效和高度自动化的;产品是安全、有益健康和多功能的,以及整个生产链是受到严格监控的。为了建立清洁染色加工链,需要从原料、产品设计、加工和应用整个过程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清洁染色生产体系。
生态染色-生态染色使用的染料
必须符合生态要求,其首选是纯天然的植物染料,这种染料来自于大自然,可分解,无毒害,对人体和环境不会造成伤害。其次是生物染料,这也是自然的产物,和植物染料有异曲同工的功效;由于天然色素,特别是生物色素是地球上生物长期进化而来的,保持着生态平衡,对生物危害很小或没有危害。再次是经过改良的人工合成染料,这种染料由于进行了改良,把一些不符合环保的物质去除或降低到最低限度。
生态染色-生态染色工艺
1、纯天然植物染色:
这是采用了纯天然的植物染料、生物染料及一部分天然矿物染料,在染色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助剂,是一种最安全,最环保的染色工艺,尤其对有机棉这样的生态纤维染色有极好的效果,保证了纺织品的有机性。
2、仿生染色:
模仿生物中色素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进行仿生染色,是一种新的生态染色途径。
仿生染色首先是开发仿生染料,人们根据天然色素的构成,人工合成具有生物色素功能的染料,如酞菁颜料或染料,其基本法色体系和叶绿素很相似,和血红素也相近;又如动物黑色素的基本结构和某些靛类染料及其中间体的基本结构很接近。在天然色素基础上,开发新的生态染料,其染色原理就是利用一些增溶染色助剂,不仅改善了染料在溶液中的溶解和分解性能,还改善了染料在纤维表面及纤维内的吸附和分布,从而大大提高了染料的上染速度、上染率和染色牢度,甚至使原本很难上染的纤维也能够染色。基于这个原理,增溶染色助剂改善了分散染料染氨纶、锦纶和蚕丝的染色性能。由于所用助剂是对人类、环境无害的,而其原理和生物色素的分布很相似,所以称仿生染色。
3、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sfd)
是一种非水染色法。当温度和压力超过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31.3℃)和临界压力(7.39mpa)时,二氧化碳就转变为超临界流体状态,表现出不是固体、不是液体、也不是气体的独特性质,继续加压也不能变为固体,呈现物质的第四态--超临界流体状态。除在超临界流体状态的二氧化碳和气体一样,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均匀分布在容器中,通过控制压力,又可以达到液体的密度,具有很好的溶解性和很强的渗透性,对疏水性的涤纶等合成纤维染色(分散染料)有很强的增塑作用,可以增加纤维中大分子链的活动能力和扩散自由体积,加快染料在纤维中的扩散,提高上染速度,有很好的透染和匀染效果。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适用于涤纶、锦纶、氨纶和醋脂纤维等化学纤维,在染色过程中的损耗率仅为2%~5%,具有无污染、能耗少的优点。
4、短流程染色技术
新纤维的出现使多组分纤维纺织品大量出现,不同纱线密度、收缩性各异、截面不同的丝混纺产品使印染加工的难度比普通纺织品的印染难度大大增加。对这些纺织品印染加工主要采用两种技术线路,一种是采用各种单组分的染色工艺叠加,一种是采用短流程染色工艺线路,主要包括:采用退、煮、漂、染色湿短蒸工艺、过热蒸汽连续染色等新的染色技术;两种染料一浴染多种纤维;一种染料一浴染多种纤维;纤维素纤维或纤维素纤维与涤、棉、麻、粘混纺织物采取一浴一步法工艺;单中活性染料染多种纤维等。短流程染色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技术流程,产品质量稳定性大大提高,降低了染色成本。
5、电化学染色
电化学染色是一种全新的染色方法,利用电化学阴极还原代替传保险粉还原染色工艺,不但可以保持还原染料的优点,而且染液可重复使用,节约80%的化学试剂和大量的水,降低了染色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染色厂污水处理费用。
6、活性染料(环保型)染色技术
活性染料染色,随着新型助剂的开发,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不仅用于纤维素纤维,还扩大到蛋白质纤维及合成纤维,可替代直接、还原和不溶性偶氮染料,酸性酶染染料等。目前活性染料虽然开发出许多环保型产品,但染料利用率较低,活性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直接性低,染色时会发生水解,流失率达到50%,为适应活性染料市场的要求,不但要提高活性染料本身的生态性能(环保型),还要开发出一些生态染色技术。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