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色 >

甲基丙烯酰胺接枝蚕丝的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7日

从图3与表1可看出,未增重蚕丝有4个主要失重峰,而增重蚕丝存在5个失重峰。第1个失重峰均因蚕丝吸附水份挥发所致,其余的失重峰由不同阶段的热分解所致,未增重蚕丝的热解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而增重蚕丝的热解包含了4个阶段,这些阶段未能完全分开而是相互叠加进行。由TG曲线可知,增重蚕丝吸附的水份比未增重蚕丝多,失重峰的面积也相应较大,含水率分别约为11.25%与6.76%。说明蚕丝经过接枝增重处理后,其吸湿性有所提高。这可能是接枝单体中极性基团酰胺基增加或者接枝单体的引入引起无定形区丝素的可及度增大所致。

313℃和510℃附近的失重峰,即表1中的第3和第5失重峰,为2种蚕丝共同存在的失重峰。前者可能是丝素肽链的侧链分解、氧化所致,后者可能是炭燃烧成为气体失重所致。

比较可以发现,增重蚕丝于270.08℃新增1个失重峰,进一步观察DTA曲线,发现与此失重峰相对应的DTA曲线存在1个吸热峰,这可能是由接枝单体聚合物吸热分解失去小分子所致。未接枝蚕丝发生在373.95℃处的失重峰,经接枝处理后,其峰位置向低温移动至351.49℃,峰形变窄,失重温度范围变小,而峰的面积相差较小。这可能是由丝素与聚合物主链分解所致。说明接枝聚合物与丝素肽链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主链分解相融为一个失重峰,经过接枝增重后,链的空间排列有所变化,结晶度有所减低,使链分解变得容易,失重阶段变得较为集中。从DTA曲线可知,增重蚕丝热解过程放出的热量较大,这可能是增重蚕丝的碳含量较高之故。上述现象说明,蚕丝接枝增重过程中,并未改变丝素分子原来的主链结构,除了新增1个因接枝聚合物分解所引起的失重峰和链微结构变化引起1个失重峰发生位移外,其余基本保留原丝素的热分解性能。

2.2红外光谱分析

对比增重与未增重蚕丝的红外光谱吸收曲线可以发现,增重蚕丝与未增重蚕丝均存在蚕丝蛋白分子的特征峰,分别为3 300 cm-1处N—H伸缩振动吸收峰,1 650 cm-1处酰胺I带,1 530 cm-1处酰胺Ⅱ带和1 240 cm-1处酰胺Ⅲ带等。仔细观察,它们之间存在5处不同,见图4中的1、2、3、4、5标注处。蚕丝经过接枝增重后,3 400 cm-1处的吸收峰明显增强,而δN-H3 070 cm-1处的峰变得不明显。这是由于甲基丙烯酰胺单体的接枝引起伯酰胺基团的增加所致。同时可发现增重引起了1 386、1 205、927 cm-1处吸收峰的增加。其中1 386、1 205 cm-1处吸收峰的产生与文献[15]的结果一致,前者是接枝单体甲基丙烯酰胺分子中的甲基δC—H弯曲振动引起,而后者可能是聚甲基丙烯酰胺分子链中的C—C骨架伸缩振动所致。

2.3 X射线衍射分析

2种蚕丝均在9°、20°与29°处存在衍射峰,增重处理并未改变蚕丝内部的晶型结构,说明接枝过程中甲基丙烯酰胺接枝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经过计算,增重蚕丝与未增重蚕丝的结晶度分别为40.42%、51.87%。增重引起结晶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增重部分的接枝高分子属于无序结构,从而增加了无定形区所占的比例。

2.4上染与固色曲线

用活性红M-8B对增重蚕丝与未增重蚕丝进行染色,其上染、固色曲线见图6。

由图6可以发现,加入碳酸氢钠之前上染30 min时,活性红M-8B对未增重蚕丝的上染与固着均比增重蚕丝高,尤其是固色率,分别为58.69%和21.95%。这主要是因为蚕丝接枝增重过程中,单体主要在丝素的无定形区发生接枝聚合,由于形成的聚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直接性不及丝素纤维,所以结晶度有所下降,但增重蚕丝的上染率不及未增重蚕丝。而对于固色反应而言,氨基的反应能力较羟基强,丝素分子在加碱前的中性介质中与活性染料发生反应固着主要依靠丝素蛋白中的氨基。由于接枝单体聚合物的引入,使单位蚕丝质量纺织中氨基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所以固色率明显不及原来的蚕丝。

加入碱后,未增重蚕丝的上染率与固色率继续增大,至90 min后达到染色与固色平衡。接枝增重蚕丝的上染率开始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后又随着固色时间的延长缓慢递增,而固色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至110 min后达到染色与固色的平衡。加碱引起增重蚕丝的上染率降低,主要是因加碱使丝素纤维中的羧基离解度提高,从而增加了丝素纤维表面的电负性,对带负电荷的活性染料产生较大的排斥力,使未固着活性染料发生较大程度的解吸。而对于未增重蚕丝而言,加碱之前大部分活性染料已经发生固着,所以加碱并未引起活性染料较大幅度的解吸,相反,加碱后引起活性染料反应固着率提高促进了染料进一步上染。

可见,对于活性红M-8B染料而言,蚕丝经过增重处理后,活性染料染色的平衡上染率与固色率均有所降低,上染率从89.75%降至83.82%,固色率从80.44%降至77.88%。这主要是因为单位纤维质量中丝素含量降低,而新引入的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直接性较低,缺乏相应的反应活性基团所致。

2.5提升性

采用不同浓度的活性红M-8B对2种蚕丝进行染色,其上染率与固色率结果见图7。

比较图7(a)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增重蚕丝的上染率均比未增重蚕丝低,并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差异逐渐增加,增重蚕丝的上染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而未增重蚕丝下降不明显。而对于固色率而言,见图7(b)),当染料用量为1%(o.w.f)时,2种蚕丝相近,随着染料浓度提高,未增重蚕丝基本不变,而增重蚕丝逐渐降低,至染料用量为6%时,固色率降至64.96%。

上述现象进一步说明,蚕丝接枝增重过程中,丝素分子的化学结构并未发生变化,丝素分子中羟基与氨基等活性基数量并没有减少,仍保留与原有丝素的同质性,活性染料反应区域主要集中在丝素分子链上。当染料浓度低时,增重蚕丝无定形区丝素分子中的羟基与氨基足以与活性染料反应,尽管接枝可引起蚕丝对活性染料的吸附量降低,但其固色率并未发生变化。随着活性染料浓度的增加,因接枝聚合导致丝素分子含量下降,羟基与氨基数量逐渐显得有些不足,上染率与固色率有所下降。而未增重蚕丝对活性染料的吸附与固着几乎没有变化。

2.6各种活性染料上染率、固色率的比较   选择不同类型活性染料对2种蚕丝进行染色,染料用量为2%(o.w.f),硫酸钠为60 g/L,碳酸氢钠为10 g/L,浴比40∶1,染色工艺曲线参照1.4,分别测定不同染料的上染率与固色率,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当染料用量为2%(o.w.f)时,活性深蓝M-2GE、活性大红BES接枝蚕丝的上染率较未接枝蚕丝的稍低,而固色率几乎相同;活性黄M-3RE、活性红M-8B的上染率与固色率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不大。活性红M-3B的上染率与固色率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上述现象进一步证实了接枝增重并未引起丝素分子中活性反应基的降低。在染料浓度相对较低,丝素反应活性足够时,活性染料对蚕丝的直接性与上染率是影响活性染料固色率的一个主要因素。直接性高,固色率高,反之,固色率则低。由于蚕丝接枝引起了对某些染料的直接性降低,其固色率也相应降低。对于直接性高的活性染料而言,则固色率变化相对较少,甚至不变。

3·结论

1)蚕丝经过甲基丙烯酰胺单体接枝增重后,吸湿性有较大的提高,热分解现象说明,接枝增重并未改变蚕丝丝素本身的主链结构,接枝聚合物与丝素肽链两相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2)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接枝增重未改变蚕丝的晶型结构,接枝单体主要在丝素无定形区发生聚合,并引起结晶度下降。

3)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研究证明:蚕丝经甲基丙烯酰胺增重处理后降低了对活性染料的吸附,但并未使丝素的化学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丝素分子中活性基没有减少,具有与原有丝素的同质性,活性染料主要与丝素分子链上的羟基与氨基发生反应。当染料浓度较低时,其上染率有所降低,而固色率影响较小,染料用量提高时,上染率和固色率均有所下降,并随着染料浓度逐渐增加,下降幅度也逐渐增大。蚕丝经过增重处理后,其提升性会有所下降,活性染料染色不易染浓色。
 

<<上一页[1][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