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3 色光
采用工艺 1分别对灰色、黄褐色、卡其色、藏青色和黑色色纱进行抗菌整理,测定整理前后纱线的色变情况 ,结果见表 2 。
从表 2可知 ,抗菌整理后的纱线色光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抗菌整理对色光无影响。
2 . 4 染色牢度
测定抗菌整理前后纱线的耐摩擦色牢度和耐水洗色牢度,结果见表 3 。
表3 抗茵整理前后纱线的染色牢度
从表 3可知 ,纱线 经过抗菌整理前后的耐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基本没有变化 ,这可能是抗菌整理后在纱线表面形成包覆,对表面染料形成一定的保护,从而能够达到较高的耐摩擦和耐水洗色牢度。
2 . 5 手感
将抗菌整理后的色纱与常规丝光棉纱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抗菌整理后纱线的手感较硬、较涩,这主要是由于抗菌剂 B D 3 S优先吸附于纱线表面,阻碍了纱线对柔软剂的吸附;同时由于抗菌剂 B D 3 S烘干时会形成固化薄膜,造成纱线发硬。为了改善纱线手感,改变改性氨基硅油类柔软剂( S S 6 1 2 0 ) 用量 ,按工艺 1进行整理 ,测定整理后纱线的手感 ,结果见表 4 。
从表4可知, 增加柔软剂s s 6 】 2 0用量能明显改善抗菌纱线的手感, 当其用量为 3 g /L时,纱线手感较佳,可达到4级。如果再增加 S S 6 1 2 0用量, 反而会形成过饱和,造成粘手现象。综上,选用柔软剂 S S 6 1 2 0 3 g / L进行抗菌后的柔软整理。
2 . 6 大生产实践
对 1 4 . 7 6 t e x / 2全棉丝光纱线( 黑色) 按染色→皂
洗( A S T 2 g/L , 9 5 ℃×1 5 r ai n ) →水洗→抗菌整理( 抗菌剂 B D 3 S 3 g / L , 5 0 ℃ × 3 0 mi n ) →固色( E V L 2 g / L , 5 O ℃×2 0 mi n ) 柔软整理 ( s s 6 1 2 0 3 g / L , 4 0℃ X 2 0 m i n ) →脱水→烘干( 1 0 0 ℃) 工艺生产, 抗菌丝光棉纱线的各项性能指标见表5和表6 。
注: Ma 一 空白样品接种后, 测得的存活菌数常用对数值的平均值; Mb 一 空白样品培养 18h 后 ,测得的存活菌数常用对数值的平均值; Me 抗菌样品接种培养 18h后,测得的活菌值的常用对数值的平均值; Md 一 抗菌样品接种后,测得的存活菌数常用对数值的平均值。J I S L 1 9 0 2 - -2 0 0 8标准要求对于两种菌种的抑菌值大于2 . 0 ,因此制备的抗菌丝光棉纱抑菌性能合格。
从表5和表6可知, 抗菌丝光棉纱线的各项指标都通过了国际标准的检测, 且纱线的抑菌值远远高于日本 J I S标准的要求, 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3 结论
( 1 )丝光棉纱线的抗菌整理优化工艺为: 染色→皂洗→抗菌整理→ 固色→柔软整理→脱水→烘干。
( 2 )抗菌剂 B D 3 S对纱线的色光、 耐摩擦和耐水洗色牢度无影响, 但会导致纱线手感下降, 提高柔软剂用量可得到改善。
( 3 )经检测, 该工艺生产的抗菌丝光棉纱线的各项性能可通过 A A T C C 1 0 0 - -2 0 0 4和 J I S L 1 9 0 2 —2 0 0 8 标准的测试, 同时具有较好的耐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