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抗菌剂的固着率
取抗菌处理液和抗菌残液, 分别用无水酒精稀释l 0倍, 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处理液和残液吸光度, 按式( 2 ) 计算固着率:
固色率=(Ao —A1)/ Ao (2)
式中: A 。 ——处理液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
A1 ——处理液残液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
( 3 )抗菌耐洗性
本测试外送上海 S C S检测, 按 A A T C C 1 3 5 —2 0 04 《机织和针织物自动家洗时尺寸变化》 标准进行, 水洗5次后测试, 然后再按 A A T C C 1 0 0 - -2 0 0 4 ( 纺织品材料上耐细菌整理》 标准测试试样的抗菌性能。
( 4 )耐水洗色牢度
按 A A T C C 6 1 —2 0 0 7 《 耐洗色牢度》 标准执行。
( 5 )耐摩擦色牢度
按 A A T C C 8 —2 0 0 7 《 耐摩擦色牢度》 标准执行。
( 6 )耐光色牢度
按 A A T C C 1 6 —2 O 0 4 《 纺织品 耐光照色牢度》 标准执行。
( 7 )柔软性
对抗菌整理后的成品纱线进行手感评定, 用 1~5 级表示,1 级为最差 ,5级为最好。
2 结果与讨论
2 . 1 抗菌整理工艺的优化
分别采用 1 .2节工艺 1~ 4对染色后的丝光棉纱线(灰色) 进行抗菌整理, 测定整理后及水洗后纱线的抗菌效果 , 结果见表 1 。
从表 1 可知, 采用染色后先抗菌整理再固色、 柔软整理的工艺( 工艺 1 ) , 纱线整理后和 5次水洗后的抗菌率都大于99.9 %, 满足 A A T C C要求; 采用先固色再抗菌、 柔软整理的工艺( 工艺2 ) , 纱线整理后的抗菌率大于9 9 .9 %, 但5次水洗后的抗菌率却不能满足要求;采用后两种工艺( 工艺 3 、 4 ) , 纱线整理后的抗菌率都比较低,不能满足 A A T C C要求。因此, 选用工艺 1进行抗菌整理 。
这是由于抗菌剂 B D 3 S是高分子有机抗菌剂,主要以吸附的方式包覆在纱线表面。如果纱线表面已经附着其它物质,将减少抗菌剂的吸附, 进而影响抗菌性能的发挥和耐洗性能。纱线经柔软整理后吸附有机硅, 表面张力较小,阻止了抗菌剂的吸附;而抗菌和柔软同浴整理则会形成两者竞争吸附的态势导致抗菌剂的吸附量有限,造成抗菌剂的浪费,并影响纱线手感;先抗菌再固色、柔软整理的工艺,可使抗菌剂优先吸附于纱线表面,使抗菌剂在纱线表面的吸附量达到饱和,而后固色则可进一步使抗菌剂固着,保证了抗菌效果的耐洗性,但该工艺对纱线手感有一定影响, 还需筛选和优化柔软整理工艺。
2 . 2 抗菌剂的固着率
采用抗菌整理工艺 1 ,测定抗菌处理液及残液的吸光度分别为0 .6 6 6和0 .2 1 4,可得抗菌剂的固着率为6 7 .9 %, 表明抗菌剂 B D 3 S 具有较高的固着率。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