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前处理 >

细纱:降低细纱的断头率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4日

(一)纱线张力分析 在加捻卷绕过程中,纱线张力可分为三段,前罗拉至导纱钩之间纱线张力称为纺纱张力TS;导纱钩至钢丝圈之间纱线张力称为气圈张力(又分T。—导纱钩处气圈顶端张力,TR—钢丝圈处气圈底部张力);钢丝圈到管纱之间纱线张力称为卷绕张力TW。了解纺纱张力TS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它与动态强力的比例,以及导纱钩的结构、安装位置对张力的影响。了解气圈张力T。、TR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气圈形状与张力的关系,从而可以由直观的气圈形态来掌握张力的变化。了解卷绕张力T。的目的是为了掌握钢丝圈的重量变化、钢丝圈与钢领的摩擦力变化(包括钢丝圈的形状及速度)、钢领与筒管卷绕直径比对张力的影响。

TR、T。、TW、TS(见图7—5—2)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而且相互联系和影响。为了获得各张力的数值,TS一般采用动态应变仪进行测定,T。与TS间可用欧拉公式计算:

T。=TS (7-5-8)

式中:m。—纱线与导纱钩间摩擦系数;

q。—纱线在导纱钩上的包围角。

(二)(一) 纱线张力变化规律

在加捻卷绕过程中,各段张力的分布规律是TW最大,T。次之,TR再次之,纺纱张力TS最小。

1.影响张力的主要因素:

(1)钢丝圈重量Gt:与纱线张力成正比(工艺上是以钢丝圈的号数来表示其重量),这是由于钢丝圈的离心力Ct与钢丝圈重量Gt成正比。在日常生产中,可根据钢丝圈的重量来调节纱线张力。

(2)钢领与钢丝圈之间的摩擦系数f:钢领、钢丝圈之间的摩擦系数与纱线张力成正比。

(3)钢领半径R:钢领半径R与TR成正比,因此,增大卷装、加大钢领直径时会增加纱线张力。

2.一落纱中纱线张力的变化规律 当纺纱品种与线密度确定后,锭子速度、钢领半径、钢丝圈型号等随之确定。一落纱中的纱线张力将随着气圈高度和卷绕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其规律如图7—5—4所示。

(1)一落纱中,在小纱管底成形阶段,由于气圈长、离心力大、凸形大、空气阻力大,因此张力大。随着钢领板的上升,张力有减小的趋势;中纱阶段,气圈高度适中,凸形正常,张力小;而大纱时气圈短而平直,弹性调节作用差,造成张力增大。因此,卷绕直径的变化对张力的大小起主导作用。

图7—5—4 固定导纱钩时一落纱过程中张力TS的变化

aa—钢领板在升降动程中的底部位置

bb—钢领板在升降动程中的顶部位置

(2)在钢领板一次升降中,钢领板在底部时,卷绕直径大,卷绕角大,张力小;钢领板在顶部时,卷绕直径小,卷绕角小,张力大。

(三)稳定张力与减少断头 细纱生产中,稳定细纱张力,降低细纱断头的主要措施有:

1.钢领和钢丝圈的选配 锭速的提高,新品种的开发,需要研究钢领和钢丝圈的配合,设计新型钢丝圈。但对工厂来说,主要是根据所用钢领型号选配钢丝圈型号。可用PG2钢领纺32tex以上细纱,可选配G、GO型钢丝圈;可用PGl/2钢领纺19tex以下的细纱,可选配CO、OSS型钢丝圈;可用PGl钢领纺21~29tex细纱,可选配6802、6903、FO型钢丝圈;可用PGl/2钢领纺3tex以下细纱,可选配OSS、WSS型钢丝圈。在选配钢丝圈型号时,可先在少量锭子上试纺,然后逐步扩锭,有时要经多次反复实践方能确定。

2.钢丝圈重量(号数)的选择 在生产中通常选用合适的钢丝圈号数来控制纺纱张力,在各种所圈的条件下(如在最大、最小气圈高度和最大气圈直径不超过隔纱板间距条件下),能维持一个正常气圈形态和较低的断头率。不同线密度细纱常用的钢丝圈号数见表7—5—1。

由于锭速高低、钢领新旧、卷装尺寸等纺纱条件的不同,纺相同线密度的细纱,所用钢丝圈号数也不尽相同。在新钢领上机时,钢领与钢丝圈间摩擦系数较大,钢丝圈要偏轻选用,而随着钢领使用时间延长,生产中会出现气圈膨大、纱发毛,断头增加,此时应加重钢丝圈重量。

除损坏换圈外,一般钢丝圈都要定期整批换圈,常选择在中纱时换圈。因新钢丝圈上车有一段走熟期,走熟期内,钢丝圈运行不稳定,容易引起断头,中纱换圈,待纺至大纱或下一落纱的小纱时,断头会大大减少。纺线密度小的细纱时,因锭速低等原因,钢丝圈使用期长,不必定期换圈,而是飞掉一只换一只。

3.钢丝圈抗楔性能 钢丝圈在运行过程中呈倾斜状态,容易引起钢丝圈在钢领上被楔住而使小纱张力产生突变,导致小纱断头。提高钢丝圈抗楔性能的措施主要有:

(1)降低钢丝圈的重心,可减小钢丝圈H与D的比值(见图7—5—5、图7—5—6),以减小钢丝圈的外倾角?A,这时钢领与钢丝圈的接触点上移,外脚不碰钢领颈壁,散热好,但纱线通道较窄。重心过低的钢丝圈在前倾后常使纱线通道不畅而楔住断头。

(2)提高钢领与钢丝圈的接触位置,以稳定钢丝圈的运动状态。

(3)加深钢领内跑道,在不影响刚度与强度的条件下,尽量减薄颈壁厚度,防止钢丝圈内脚碰钢领颈壁。

(4)新上车的钢丝圈与钢领接触面积小,运行不稳定,接触压强大,磨损快,易楔住或烧毁引起飞圈。通常抗楔性能好的钢丝圈走熟期短。钢领表面采用水磨、喷砂、喷珠处理,有利于缩短走熟期。钢丝圈表面用镍或高镍合金镀层,可使纱线通道的阻力减小,钢丝圈散热和耐热性能提高,虽然走熟期略有延长,但走熟期内烧毁飞圈少,钢丝圈的寿命也较长。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