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染色工艺
在浴比为1:40的条件下,染色液以1℃/min的速度升温至60℃后,保温60min染汉麻,然后降温至80℃后放汤,在常温下水洗;深色将染色液以1℃/min的速度升温至至60℃后,保温60min后取出再次媒染,然后入染液,保温60min染汉麻;然后放汤、水洗。
部分染料上色速度极快,应在常温时下将被染物达到需要的颜色时及时取出,水洗。靛蓝染色染液必须有还原剂及碱剂存在,两者之品类甚繁,靛蓝染液之配制故亦有多种之方法,随染色之目的及纤维性质应分别选用。染液中所用碱剂,以石灰及烧碱为最普遍;其量宜多,否则所生之靛白,一部分不能溶解而生沉淀,既耗靛蓝,又影响染品质量,靛白沉淀吸附于纤维之上,能致色泽晦黝。故染液在使用后,续染之时,往往添加少量之碱,则染得之色较为鲜明。靛蓝之染于纤维,系固物微粒之附着,容易因摩擦面脱下,欲求坚守之固着及得较深之色,非一次浸染所能收效,且不宜于一次浸染中,大量附着于纤维之上;是必须反复浸染,逐层加深,染液不可过浓,浸染之次数则可增加。据试验证明,浓染液及少数次浸染所得之色,其坚牢度远不及淡液多次数浸染的效果。故靛蓝之染色,均采多次浸染法,每浸染一次,加以氧化,氧化后之染品,再次浸染。每浸染及氧化一次,称提浸,其法称提浸法。一般浅色提浸二三次,深色则须十余次,浸染之物之厚薄而定。浸染时间一般为5分钟,氧化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染品完全氧化之后,方可操作下一次提浸。所用还原剂及碱剂不同,方法比较多。可分下列几种:
(1)绿矾染液方法;
(2)锌粉石灰染液方法;
(3)保险粉染液方法;
(4)酸酵染液方法。
5.染浴pH值的控制
染浴pH值不仅对染料的色光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染料的上染率。当pH≤5 时,色光变黄,染色深度下降;当pH>7.5时色光变红,染色深度增加,但影响后序媒染剂的效果;但PH=6.5-7.0时,色光稳定,染料的溶解性好,无色点色花出现,由此,可向染液中加入适量的非挥发性酸如柠檬酸)或酸式盐(如氯化铵)以使染液保持在稳定的酸度值。
6.拼色和套染
在天然染色中,为了更加丰富色彩,就必须采用套色和拼色工艺。
拼色即采用同浴一步法,套色还是采用二浴法,染料要相互搭配,相得益彰。
植物染料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化学组成一般可分为: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类、姜黄素类、靛蓝类、蒽醌类、萘醌类、类黄卤酮类等七大类。天然植物染料色谱七色俱全,但鲜艳明亮不够,不少品种的水洗和气候牢度不够满意,其浓度与色相也不稳定。拼色时,由于不同植物染料的牢度差异较大,变色更为明显。不少植物染料具有多个羟基等配位基,可和金属离子络合,形成螯合物。
植物染料由于是从纯天然的植物中提取,受光合作用,土壤,气候,水质等问题,原始颜色相对合成染料而言比较少,所以使用染料的拼色或配色,在应用中是比较频繁的,这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一般情况下,拼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了解单一染料的基本性能和各单一染料的色光和强度(色力)。要积累染色样卡。同时还要保存原始染料的标准样品。
(2)要选择性能最近似类型的染料做基本染料。
(3)要选择各项染色牢度相差不大的染料,特别是日晒、水洗等牢度相近似的,因拼色后的坚牢度,取决于原单一染料的坚牢度。但也有例外,如某种植物染料的色牢度不理想,但颜色无可代替,可选择颜色相近,但牢度好的染料相拼,以弥补原来染料的不足。
套色工艺:
先染一个色,再套染一个色,使其出现新的色彩,如草绿,天然植物没有这个色,一般是先用蓝草做还原染色,然后用黄色染料套染(如栀子),出现的新色就是草绿了,这个顺序不能反,假如先染黄色,再染蓝色就不行了,蓝色会盖住黄色,呈现的色彩仍然是蓝色。所以在套色工艺中,要摸索色彩的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做才能达到目的。
在两色的套色过程中,还要注意两个不用染料的浓度、比例以及套染的时间长短和温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和决定最终得到的颜色。
拼色工艺:
在天然染色(草木染)中,拼色是被大量使用的,但一般不要超过3个色。因为植物染料中有机成分很多,没经过提纯的染料色阶低,里面有很多的浑浊物,出现不同的灰度,染料个数越多越浑浊,灰度越高,明度降低。
尽量使用类型一致的染料,以便于融合稳定。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非同一类型的染料,这个要做大量的研究实验后才可使用。